《科创板日报》11月22日讯(编辑 朱凌)一项奥地利与英国团队联合完成的最新研究显示,礼来曾经的明星产品、全球最知名的抗抑郁药物之一氟西汀(原研药商品名“百优解”,常被误写作“百忧解”)在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临床流行病学杂志(JCE)》上。
对于刚刚成为全球首家“万亿美元级”制药公司来说,百优解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它是礼来历史上的首款“重磅炸弹药物”,它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第一个上市的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推出后,迅速改变了全球抗抑郁药物市场的格局,到90年代成为全球第三大畅销药品,年营收更是突破30亿美元。
然而,当2001年专利保护到期后,大量仿制药迅速涌入市场,礼来也未能在抗抑郁领域推出下一代突破性产品,百优解的商业神话终结,但氟西汀在临床指南中的推荐地位却持续延续至今。
目前,氟西汀仍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唯一批准可用于治疗8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抗抑郁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在其指南中建议,对中度到重度抑郁的未成年人可在心理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而氟西汀通常是首选药物之一。
在我国,氟西汀并没有获批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我国没有获批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抗抑郁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中强调,对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使用抗抑郁药前,需充分告知监护人用药的获益与风险,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不过,奥地利与英国团队通过对1997年至2024年间发表的12项涉及百优解的大型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结论指出氟西汀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改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不足以让患者感觉到任何改善,不足以构成临床意义,因此不应再为儿童和青少年开具此类处方。
研究指出,早期试验中存在明显的“新颖性偏倚”。据了解,新药最初由原研公司进行研究,通常仅通过临床试验与安慰剂进行比较。后来,当该药物获得批准并被纳入指南和临床实践后,它将作为对照药物用于新药的临床试验,这些试验通常由竞争公司进行。当药物由原研公司而非竞争对手公司研究时,其疗效数据往往更显著。
研究发现,氟西汀越早发表的研究越倾向呈现积极结果,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效果逐渐难以重现。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即使氟西汀在统计数据上略优于安慰剂,其改善幅度也小到不具备临床意义。
奥地利萨尔茨堡帕拉塞尔苏斯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家、该研究第一作者马丁·普洛德尔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这就像一种宣称能减肥的药物,其效果比安慰剂多减重100克。如此微小的差别,不足以让患者、家长或医生真切感受到变化。”
研究者据此呼吁,各国临床指南应重新调整对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抗抑郁药物推荐方式,以避免儿童和青少年暴露于不必要的副作用风险之中。
阿德莱德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该研究的共同作者马克·霍洛维茨表示:“氟西汀的临床效益显然与安慰剂相当,但副作用和风险更大。当一种药物的临床效益与安慰剂无异,却伴随着明确的已知风险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仍有人主张让年轻人服用它。”
儿童和青少年服用抗抑郁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睡眠障碍及注意力下降。一些研究还提示,抗抑郁药与未满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相关行为(自杀企图和自杀想法)及敌对行为(攻击、对抗行为和发怒)可能有关。
霍洛维茨补充道,抗抑郁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长期影响"尚未充分了解",而针对成年人的研究表明,其风险包括可能具有长期性的严重副作用,某些情况下这些副作用在停药后仍会持续存在。
对于该研究,NICE回应称,他们的指南将心理治疗作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首选方案,只有在中重度抑郁并由专科团队评估后,才会考虑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