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裴思童)“以前咱这菜籽油、红茶,再好也只在本地卖,现在贴了‘明月汖(记者注:音读pìn)’的标,外地客户主动找上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白杨村村民的一句笑言,道出当地“乡村著名行动”的新成果。
11月20日,由重庆市民政局组织的“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主流媒体采风团深入垫江县沙坪镇、高峰镇,实地探访垫江县“乡村著名行动”如何让沉睡的老地名“活”起来,走出一条“以名兴村、以文促产”的新路径。
在沙坪镇明月山腹地的“明月汖”片区,45平方公里范围内串联着竹鸡、环大等5个村落。当地注册“明月汖”地名商标,整合东印红茶、舒糖米、菜籽油等农特产品及茶梯溪谷风光,统一品牌推广,通过“地名+产业”模式实现综合收入320万元,带动收益45万元。
11月20日,重庆市垫江县高峰镇,当地村民正在演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裴思童/摄高峰镇的寇家坝因寇姓聚居得名,当地以地名文化为纽带,打造农耕体验基地、观景步道等设施,将薅秧实景表演融入乡村旅游,让游客在感受民俗文化的同时,体验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与此同时,高峰镇还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发展2000余亩晚熟柑橘、1000亩雷竹等特色产业,通过“地名+电商”模式拓宽销路,仅雷竹产业就带动周边群众年增收72万元。
沙坪镇母安社区主要推行“孝善文化”,打造“孝善文化园”。今年“家国天下・德润母安”祈福季期间,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文创销售8.6万元,农家乐营收同比增长210%,“母安孝善文化”也从单纯的乡土符号,成功跃升为富民强村的文旅品牌。
如今,垫江县“乡村著名行动”已实现全域覆盖、多点突破:全县已完成545条乡村地名规范命名,打造28个地名乡情馆、村情馆,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1727条乡村地名数字化采集上图,实现“有地有名、有名有标、导航无盲区”。
“我们既要保护好老地名,更要激活其当代价值。”垫江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垫江县将持续深化“地名+”融合发展,让地名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