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转自: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上学时对食堂爱搭不理,工作后才发现那是不可多得的性价比天堂。如今,年轻人把这份觉悟带进了博物馆。
近期,全国多地博物馆陆续开设食堂,“去博物馆‘干饭’”备受年轻人追捧:在辽宁省博物馆吃一顿22元的荤素盖浇饭,到湖北省博物馆来一碗编钟牛肉面,去内蒙古博物院品尝一套地道的烧麦……如今的年轻人逛博物馆,不仅仅满足于“看文物”,更是把食堂当作必打卡的“隐藏副本”。
吃上一口热乎饭 是大众真实的需求
几个小时的展览看下来,步数直冲1万多,馆藏可能只看了一半。此时脑子和眼睛极度享受,人却早已饥肠辘辘。
22元一荤一素的盖浇饭,18元一份的面条,10块钱一碟的猪头肉,几样家常炒菜和足量米饭,看着着实简单朴素,却正好解决了年轻人逛博物馆最实际的痛点——又累又饿,想要吃点好吃不贵的。
此前,人们在博物馆想吃饭,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有些博物馆内虽然提供面包、饮品等简餐,但口味单一、价格昂贵;如果出馆觅食则需重新安检甚至需要重新购票。在博物馆内开设食堂,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现在的博物馆食堂成了最理想的中场补给站。有的食堂就在展厅楼下,一个展看毕,直接到食堂“干饭”,用餐后不用二次安检,又能再次进入展厅。有的食堂虽然不直接与展厅相连,但还在展馆区域内,甚至完美嵌入参观动线。
“在博物馆里能吃上一口热乎饭,是大众的真实需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认为,博物馆内开设食堂,解决了游客长时间观展时就餐的刚需问题。
不止果腹 每一口都藏着历史的味道
不过,许多人听说博物馆开食堂后的第一反应是“肯定不好吃”,毕竟大部分人对于博物馆配套餐饮的印象还停留在速溶咖啡以及微波炉加热的三明治、速食意面上,因此不会对馆内出品抱太高的期望。
经过一番考察,这次博物馆食堂们没令人失望:四川博物院小碗菜主打川味家常菜,3元起售,最贵的荤菜仅12元;安徽博物院两荤两素套餐花费不足30元,菜品标准化出品、干净卫生。有网友调侃:“在这里能和研究员、保安大哥抢同一锅红烧肉,很是安心。”
博物馆的餐饮不只是果腹,还融入文物、地域文化元素,兼具打卡属性与文化体验,契合年轻人追求新鲜、乐于分享的社交需求。
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板面,将国宝造型化为餐食的一部分;湖南省博物馆的文物慕斯蛋糕,还原皿方罍等馆藏神韵,甜香中裹着历史韵味;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面更是别出心裁,面条造型隐现甲骨文,每一口都藏着文字密码。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表示,在保障价格亲民的前提下,从就餐氛围营造、餐具设计到食材呈现全方位融入荆楚文化元素,力争让美食的温度与文化的厚重成为游客的美好记忆。
在景区餐饮里,博物馆食堂也算是把价格“打下来了”。更何况,选择在博物馆里大快朵颐的年轻人,看重的还是食堂的附加值。
在博物馆咖啡厅吃一份意面,只是填饱了肚子,但要是在食堂打一份地三鲜,就感觉仿佛拿到了博物馆“编外人员”的体验卡。这种和工作人员共享同一空间的“自己人”错觉,精准拿捏了年轻人要的氛围感和互动性,比看什么展都新鲜。
让博物馆不再是“偶尔光顾的景点”
博物馆内开设食堂,背后是对大众需求的回应,更是对自身发展的深度考量。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指出,博物馆用亲民餐饮降低了文化门槛,平价食堂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让停留时间平均延长1.5—2.5小时,人们有更多时间参观博物馆其他展厅、参与文化活动,提升对博物馆展品和文化的认知深度。同时,食堂配套茶室、咖啡馆、悦读书吧,就餐后可品茶、看书,还能参与非遗教学、免费讲座等文化活动,形成“逛展—就餐—休闲—社交”的完整链条。
除传统游客外,食堂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走进博物馆,这些原本不以“观展”为目的的人群,可能因就餐顺带参观展览,成为博物馆新的受众群体,实现“文化破圈”。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勾践剑”盖浇饭等美食走红,不仅带动了食堂消费,更让不少年轻人因此主动走进展厅了解相关文物历史,实现了“以食引客,以展留客”。
博物馆食堂的走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场所的创新转型。而且相比到网红餐厅、咖啡厅排队打卡,在博物馆饭堂打卡显得小众又有趣。因此,它迅速成为年轻人彰显文化身份和探索力的标签,一种“懂生活”“会玩”的社交货币。
当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捕捉到年轻人对沉浸式、生活化文化体验的渴望,它们主动降低了门槛,用一碗价格实在、冒着热气的餐食发出文化邀请。而年轻人既享用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套餐,也无形中延长了与文物、与历史相处的时光。
如此一来,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双向奔赴,在食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因此,博物馆食堂里那一碗22元的盖浇饭,和它背后的青铜器、瓷器一样,都成了我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只不过,这一种方式更暖,也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