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污曾是制约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生态难题”,如今,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政策引导的精准发力,青海以“培训筑基、试点破题、服务规范、宣传普及、典型引路”五措并举,破解了粪污治理的技术瓶颈,让养殖废弃物在种养循环的生态链条中焕发新生,变为滋养沃土“营养源”。
技术创新是破解难题的核心密钥。针对青海高原低温、生态脆弱的独特环境,聚焦“本土化适配”推进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在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建立8个试验示范点,集中推广牲畜粪便快速堆肥、液体粪污全量收集、多源粪肥适配马铃薯种植等5项核心技术,成功实现粪污从“被动治理”向“主动利用”、从“低效处理”向“高效转化”的双重跨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针对骆驼等养殖产生的高氨氮废水,研发“固液分离+厌氧消化+好氧处理”一体化设备,既解决了废水污染问题,又实现了沼气供暖、固渣制肥的资源循环。这些实例说明,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么“高精尖”,而在于它能否像一颗成熟的种子,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再先进的技术,如果脱离了当地自然条件,脱离了众多的产业现实,也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
服务与政策双轮驱动,破解“知行落差”难题。基层实践中,青海一边通过线上培训覆盖360余名业务骨干与养殖人员,一边组织技术团队深入西宁市、海东市等150家规模养殖场开展现场指导,从养殖档案规范到粪肥科学还田,手把手解决实际难题;同时印制技术手册与法规读本,向全省509家备案规模场全面发放,填补认知空白。为促进各类养殖主体均衡发展,不仅加强人才支撑,又着力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比如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探索的“牧区散户粪污集中处理”机制,以及西宁市湟中区创新的“合作社+生态牧场”联动体系,有效解决了小散户面临的技术和管理困境。这些说明,成功的服务不在于投入多少资源,而在于它能否像格桑花的种子,在贫瘠土壤中依然顽强绽放。再丰厚的投入,若不能契合农牧民的生产习惯,不能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也只是一场阵雨。服务的真谛,在于让每一项举措都带着温度,让更多农牧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种养循环闭环构建,激活生态经济双重价值。海东市平安区庄科村的返乡创业者利用粪污发酵有机肥种植羊肚菌,既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又实现了“粪肥-食用菌-增收”的良性循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双循环”模式、海东市乐都区全链条循环模式等,打通种养主体衔接壁垒,让粪肥还田机制更顺畅、更可持续。值得关注的是,青海推行了《青海省牲畜粪便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补贴、用地保障、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为资源化利用提供全链条支持。“技术+服务+政策+产业”的协同模式,如同为绿色转型装上了一台强劲的“四驱引擎”。技术是核心动力,服务与政策是精准的传动与控制,产业则是承载前行的车轮。四轮驱动,协同发力,使得粪污资源化得以在农业绿色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
从高原牧区到河谷农田,青海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实践,是对养殖户现实需求的精准回应。通过技术本土化创新破解“适配难题”,通过服务普惠化解“认知鸿沟”,通过政策优化平衡“发展差距”,青海不仅让粪污“变废为宝”,更构建起生态友好、产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多赢格局,是生态文明理念在高原大地的生动注脚。展望未来,这套循环模式,必将推动青海农牧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青海高原愈发鲜亮动人。
下一篇:推动精神落地 凝聚奋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