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正肥,眼下正是品蟹的好时节。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年全国河蟹大赛上,上海地产河蟹斩获“蟹后”桂冠。“沪产好蟹”是如何炼成的?市农业农村委为您揭秘~
自2010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发生重大变化。空间格局上,从体系建设前崇明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崇明和松江的“两翼齐飞”,再到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的“四足鼎立”;功能格局上,从体系建设前的上海河蟹种源“一马当先”,到种源、大蟹“齐头并进”,再到现在的品种、品质和品牌“三驾马车”齐驱;效益格局上,从体系前的按“斤”销售,到进入体系建设时期的按“只”销售。
良种筑基
上海人俗称的大闸蟹,其学名为中华绒螯蟹。作为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历时十余年选育而成,具有生长快、步足长、规格大、产量高、形态优等突出优势,其第二步足长节末端达到或超过第一侧齿尖端,“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特征,使其成为螃蟹界的“大长腿”和“高富帅”。
此外,“江海21”的优良性状具有高度遗传稳定性,这意味着无论蟹苗被引到何处养殖,都能大概率保持其优良基因。截至目前,“江海21”已在全国17个省区市推广,年养殖面积超30万亩,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崇明区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这里孕育出携带“大长腿”基因标记KCNA的新品系“崇明1号”。该品系不仅生长迅速、成活率高,且在外观和内在品质上表现突出。一身“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经典品相,甲壳青亮,腹部洁白;内里蟹黄丰腴、蟹膏醇厚、蟹肉鲜甜,实现了从“颜值”到“内涵”的全面提升。
良法赋能
有了“良种”,还需“良法”配套,方能将种源潜力转化为品质优良的精品蟹。
今年夏季高温天气期间,各产区大力推广的“种草养蟹”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有效降低水体温度,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为河蟹提供植物性饵料和栖息躲藏空间。
松江推出“一塘双网”设施化水草分区种植模式,为河蟹生长带来优质稳定的水环境。在饵料方面,通过为不同生长阶段的河蟹定制食谱,降低高温对河蟹摄食的影响,确保它们在高温下也能正常进食。今年,松江区河蟹养殖面积达2019亩,预计亩产量230斤,亩产值27000元。
青浦区建立起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在练塘镇打造了大规格亲蟹培育基地,形成从良种选育、蟹种培育到成蟹养殖的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
位于浦东新区新场镇的水产养殖基地,是“江海21”的亲蟹培育基地。今年,该基地的养殖模式进一步优化,采用了雌雄分养模式,旨在精准满足不同性别河蟹的营养需求,有效降低了残次率,提高了成活率和品质,使得公蟹平均规格达5两,母蟹达4两,总产量可达24000斤,较去年提升约2000斤。
宝山区罗泾镇的沪宝水产基地则构建了“生态+科技”的养殖体系,不仅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结合无人机巡塘、物联网投喂实现精准管控,更模拟自然洄游路径设置“暂养池-大湖围网”双阶段养殖,将河蟹的生长期延长至18个月以上,确保了成蟹性腺充分发育,膏脂饱满。2025年,该基地预计产量100吨,较去年同比增长54%。公蟹平均规格4.5两/只,母蟹3.5两/只以上占比超50%,部分精品可达8两/只。
如今的上海,纵横的河湖与规整的蟹塘,不仅孕育了肥美的蟹黄与蟹膏,更书写着从“一粒良种”到“一池好蟹”的精彩故事。
资料:市农业农村委
编辑: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