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阳温暖又柔和,晒得人心里暖融融。周末的红谷滩区前湖公园,风里带着草木香,各式各样的帐篷顺着湖岸线渐次展开。
“早上8点多就来了,这里风景好美,最近很多人来露营,晚了都没位置。”市民钟亮一早就来到公园,支起天幕和小桌板,摆上瓜果零食,沏好一壶茶,和家人围席而坐,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时光。
“天气好去大自然游玩,既舒展身心,又增加情谊。”钟亮介绍道,都是家人和朋友带着孩子,大大小小十几人。
“嘎嘎——”湖面突然一阵响动,孩子们欢快的尖叫声紧跟着传来:“鸭子!好多鸭子在游泳!”
抬眼望去,湖面上青灰的野鸭正排着队游过,身后拖出细碎的水波线;岸边柳树上,小麻雀站满了枝丫,蹦来跳去;湖心小岛上,白鹭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它们悠然自得,丝毫不受岸边喧闹人声的影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墨画卷展现眼前。
“等到十二月,候鸟都飞来,这儿更热闹。”前湖水系治理工作专班的汪家走在湖边,语气里全是自豪,“这些鸟是‘环境哨兵’,肯来扎堆,说明前湖的水质和环境是真的好。”
前湖发源于梅岭山脉,沿云溪水渠、华南渠和永强渠一路汇集到红角洲。作为南昌“一江十河串百湖”水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红谷滩区的水体景观,更以其61.8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彰显着重要性。
翻开前湖水质监测表,和去年冬天比,今年前湖的氨氮浓度降了18%,2024年起水质稳稳保持在V类以上。可谁能想到,这汪清水曾是周边居民的“心病”——过去沿线污水直排,雨天黄泥水混着垃圾涌进来,湖面常常漂着绿藻。
治水先治源。排口截了纳管,污水再也别想直接进湖;疏通清淤水系,让水流更顺畅,保障来水质量;改造雨污水管,让污水不再流入水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前湖水浅流慢,自净力差,常态化管护不能松懈。”汪家望着远处的梅岭山脉,前湖的水就从那儿来,一路汇进赣江。
沿着前湖水系走,总能撞见忙碌的身影:工人在铺护坡石,把裸露的黄土都种上草木;岸边种上护草,松木桩钉得整整齐齐,防止水土往下滑;执法队员不定时沿线监管,发现污水偷排,溯源问责;13万立方米的活水每天注入,湖体弯角处种的荷塘,既能赏景又能净化水质。
“现在巡湖轻松多了!”上午11点,刚靠岸的涂小将抹了把额头,他从小在赣江边长大,2019年成了前湖的“守护者”。每天七点,他就驾着小船沿湖捡垃圾、查水质,“现在跑半天,塑料袋基本没有,都是落叶。”湖边还停着一艘无人驾驶打捞船,配合人工作业更利落。
如今前湖周边,水清岸绿,远远望去,满目葱茏,就像一个藏在城市中的小森林。傍晚风起,人群开始散去。“真不想走,这里水清景美,待一天都不腻。”在他们身后的前湖依旧波光粼粼,为城市里人们带来绿色生活的新图景。
李慧 洪观新闻记者 熊婷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