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下,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正在巴西贝伦举行。今年是国际气候《巴黎协定》十周年,外界普遍认为,COP30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节点。
会内会外,与气候相关的新闻事件也接连登上热搜,“地球正逼近首个危险的气候临界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创历史新高”等引发关注。那么,什么是气候临界点?这些变化会给全球气候和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如何理解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议?
什么是“气候临界点”?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曾有个比喻:漂浮在水面上的独木舟开始倾斜进水的时候尚能保持平衡,但当倾斜达到一定程度时,独木舟就会倾覆,而造成这个不可逆后果的倾斜角就是临界点。那么“气候临界点”又怎么理解呢?
今年10月,由23国87个机构160名科学家联合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明确指出,全球热带珊瑚礁已突破1.2℃的热耐受临界值,正越过生存临界点。与此同时,世界气象组织也发布了2024年度《温室气体公报》,揭示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创历史新高,加剧地球面临的不断暖化问题。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副主任 陆春晖:关于临界点的概念,它是指从一种稳定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临界阈值。全球变暖造成生物圈系统面临着跨越临界点的风险。
此次,《2025年全球临界点报告》着重分析了生态系统最可能触发的6个气候临界点。热带珊瑚礁退化、西南极洲冰盖融化、海洋副极地环流对流减弱、山地冰川退化、亚马孙雨林崩溃等等。
以珊瑚礁为例,作为海洋生态的“热带雨林”,珊瑚礁支撑着近10亿人的生计,维系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崩溃将引发连锁生态灾难。
临界点为何加速到来?
和温室气体有关吗?
近些年,我们身边的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为人类有记录以来全球第三热的7月,土耳其出现50.5℃高温。今夏高温天气还曾致欧洲频遭野火侵袭,报告还警告,格陵兰与南极冰盖正面临不可逆融化,温室气体增多、各地极端高温频现,这是导致“气候临界点”加速到来的因素吗?
报告显示,2024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近50%。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这一趋势的根源在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持续增加,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更令人担忧的是,地球上原本作为“碳吸收器”的自然系统正在减弱。
陆地植被、森林以及海洋等碳汇能力正在下降,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明显不如以往,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浓度带来的影响已显现。与1991—2020年平均水平相比,2024年全球仅三分之一河流集水区水流量正常,且失衡状态已持续6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同持续上涨的河水,当浓度突破临界值,气候系统的“堤坝”便会崩塌,引发不可逆灾难,即便后续浓度下降,系统也难以恢复原状。
“地球热量调节器”失灵
为何引发连锁反应?
地球正逼近首个危险“气候临界点”,一旦突破临界点会引发什么连锁反应?这也是科学家最担忧的。这份报告中提到,一个气候临界点的到来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引发冰川崩塌、永久冻土融化、季风系统破坏等等一系列变化。报告中警告,这其实源于“地球热量调节器”的“失灵”,它还有个名字叫“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这个系统是如何调节地球热量的?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也被称为“地球空调”,是由海水温度与盐度差异驱动的全球性海洋环流系统,对维持欧洲及北美东北部温和气候具有关键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副主任 陆春晖:地球热带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而两极获得的热量较少。地球热量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海洋里的环流进行,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以比作是海洋热量传递的发动机。报告引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一旦崩溃将导致美国东部海洋和西欧沿岸大部分地区大幅降温,全球会出现现代版的“冰河时代”,还会引起全球降水模态改变,导致更多干旱出现。
总之,各个气候临界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气候临界点的突破很有可能触发其他气候临界点,即一个事件触发下一个事件,最终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剧烈、广泛的变化。
(总台央视记者 刘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