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璐
作为迷雾剧场的重磅新作,《树影迷宫》这部剧本应凭借刑侦悬疑的类型优势延续系列口碑,但因叙事结构的崩塌,在平台评分中成为悬疑叙事系列的低谷。整部剧将叙事技巧当作篇幅填充的工具,把生活化悬疑表达曲解为细节堆砌,最终让悬疑剧的核心在冗长中悬浮未定。
双时间线叙事是通过不同时空的线索对照,制造悬念、补充细节,是悬疑剧增强戏剧冲突的经典手法,如《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均采用精妙的时空交织提升了叙事深度。但《树影迷宫》对1994年旧案与2012年新案的双时空处理,缺乏对于叙事结构的把控而导致出现无意义切换,最终使得叙事结构中的线索崩塌。
《树影迷宫》中的两条时间线切换无逻辑章法,忽略整体剧情的连贯性与观众的认知节奏。如在1994年段落中,胡同中的小男孩告诉刑警“我看到他了,我真的看到他了”,刑警急于救助倒在地上的女孩,并未理睬小男孩的话,在关键线索缺失并无弥补的情况下,下一集便毫无征兆地切换到2012年冉曦和徒弟买红薯的场景,并再未提及跳转前的线索。这种无意义的频繁跳转,不仅未能增强叙事张力以及理清案件细节,反而使得观众的思维连贯性混乱,导致两条时间线的剧情碎片化,观众刚理清1994年的嫌疑人关系网,就被强行拉回2012年的胡同琐事,刚进入2012年的调查节奏,又被拽回1994年的无关回忆。
剧集时间线的叙事权重也出现严重失衡。2012年的段落中,近一半内容是对1994年案件的回忆,但这些回忆片段多为无意义的日常细节。首集以“激光笔杀手再现”引发悬念,本应快速切入案件调查,却用大篇幅展现老刑警冉曦的退休生活,并且对案件调查的推进毫无帮助。这种注水式的剧情进一步稀释了主线浓度,让双时间线从关键悬念点沦为无意义的填充。而真正推动剧情的关键线索,包括现场初步勘验、目击者的模糊证词,仅以闪回镜头匆匆带过,让观众心中的悬疑期待瞬间落空。
更严重的是两条时间线的逻辑关联缺失。优秀的双时空叙事往往通过细节呼应、线索衔接,让两个时空相互支撑、共同推进剧情发展,但《树影迷宫》中的1994年旧案与2012年新案几乎处于“平行世界”:2012年的调查并未借助1994年的旧档案获得突破,1994年的未解谜案也未在2012年得到合理呼应,唯一的关联仅在于“激光笔”这一符号的重复出现,但并未形成有效的线索闭环。这种缺乏逻辑的双时间线,不仅未能提升叙事深度,反让剧情更加混乱,观众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区分两个时空、梳理线索,悬疑剧应有的推理逻辑被彻底悬浮。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
下一篇:002963,被证监会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