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到2027年实现目标: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全面高质量落实“2小时”的要求。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该意见明确提出,除了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外,还要显著提升“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
把“运动习惯养成率”明确放入文件中,折射出政策制定者对这一深层困境的认识:我们是培养一个运动成绩好的孩子还是培养一个终身爱好运动者?
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小学生运动的最佳状态,不是漂亮的体育成绩单,而是一生受益的运动习惯。
这些年,“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成为令整个基础教育界颇为困扰的问题。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家长都意识到运动是解决这些困扰的有效手段。
笔者注意到,近些年不少地方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了,不少省份对体育中考进行了改革,有的加大了体育分数的占比,有的则不仅在中考时进行体育测试,还在小学中学的不同年级增加了测试的次数,旨在传递体育运动要更重视过程的理念。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每到体育测试前,就会有大批家长给孩子报相关的辅导班,越是临近测试,请“一对一”私教进行突击的就越多,为了堵住每一个阻碍孩子拿到高分的环节,家长们四处打听哪种品牌的跳绳好用、什么品牌的鞋子好穿……一些商家也瞄准了商机,在商品页面标注“老师推荐”“体考满分”“体考专用鞋”等。今年春季,有媒体曾经报道,一款流行的碳板跑鞋,因其有助力提速的功能被家长们奉为“体测神鞋”,销量遥遥领先。
这些怪象背后是应试思维的惯性在体育运动上的表现。在应试思维下,运动变成了“任务”而非“需求”,锻炼变成了学生得分的“手段”而非强身健体的“目的”。在这种“为达标而运动”的模式下,体育变得不再那么“有趣”,学生也就无法自然而然地爱上运动。甚至出现一些孩子即使中考体育得了满分,毕业后却再也不运动了的现象。
应该说,政策的出台是一个契机。一系列具体措施构建出了“学段衔接、目标一致、支撑有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机制”,政策要求“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连续性、进阶性、多样性,打造学生更加喜爱、更有质效的体育课”。有这些具体措施的支撑,“每天2小时”将不再是冷冰冰地“被填满”,而是让学生们“浸润”在其中。再加上“面向人人”的理念,充满乐趣、挑战、竞争、成就感的体育运动,不再是少数体育好、体能好、有体育特长孩子的舞台,而变成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运动中超越自己的竞技场。只有在一次又一次地“尽情挥洒汗水”“享受超越自我的喜悦”中,孩子们才能爱上运动,只有爱上运动才能慢慢形成习惯。
当政策的指挥棒从追求短期体质数据转向关注长期习惯养成,体育教育的理念转变了——体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制造竞技场上的优胜者,而是培育热爱生命、珍视健康的完整的人。
当然,有了顶层设计只是这一转变的第一步,挑战才刚刚开始。
将“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与“合格率”“优良率”并列,是制度创新,更是对政策落实的深层考验。
与体质监测数据不同,“习惯”本是自由、自发的状态,一旦量化为“率”,如何避免学校陷入“为习惯而习惯”的形式主义?如何防止“任务化”“应试化”的惯性做法卷土重来?这些都是将“运动习惯养成率”这一软性指标转化为科学评估体系时,必须警惕的异化风险。
另外,当“率”写进政策并成为要实现的“目标”时,其“指挥棒”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地方和学校能否甩掉“层层加码”的惯性,依然让运动丰富、多样、有趣,这不仅需要评价智慧,更需要守住“育人”的初心。
挑战还有很多。从追求体育成绩的“达标”到培养陪伴终身的“习惯”,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更是对生命质量的关怀。在这条道路上,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让运动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孩子走出校门时,他们带走的不应只有成绩和证书,还应该有一颗“爱运动的心”和一个“会运动的身体”。这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责任编辑:原春琳 梁国胜 邱晨辉
流程编辑:郭艳丽
原标题:最好的体育,是培养出“毕业后依然爱运动的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创新方法结硕果 实干笃行展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