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吉林在振兴之路上书写的动人篇章。珲春口岸,俄罗斯帝王蟹经此入境,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餐桌;长白山麓,野生松茸被轻轻拾起,48小时内便出现在首尔的餐盘中。这两种来自不同地域的物产翩翩起舞,是“十四五”时期吉林开放成果的生动缩影。
帝王蟹与野松茸起舞,是开放为之打造了舞台,设计了动作,奏响了音乐。帝王蟹与野松茸的“旅程”,藏着吉林开放的巧思与魄力。珲春距俄罗斯扎鲁比诺港仅71公里,自2016年成为冰鲜海产品指定口岸后,便成了帝王蟹入境的“黄金通道”,如今每年迎来超150万只帝王蟹,占据全国八成市场份额。用“陆海联动”的智慧,书写了内陆省份的“海产传奇”。长白山的松茸,凭借日益完善的出口链条,让“绿水青山”成了边疆群众的“致富靠山”——吉林松茸年产量占全国18%,90%以上通过出口香飘海外。当然,这背后,是基础设施的联通与贸易便利化的提升。从珲春的冷链物流枢纽,到长白山的快速通关通道,吉林用硬件升级打破地理局限,让“边贸末梢”变成“开放前沿”。
开放不止于“物”,更在于产业与机遇的共融,吉林的开放故事很多很多。长春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满载一汽高端零部件驶向欧洲;四平市的生物技术企业构建“产业+农户”生态,年出口创汇达4700万美元;奥迪一汽新能源、格拉默车辆内饰等外资项目落位,为老工业基地注入新动能。从制造业到现代农业,从跨境旅游到数字经济,开放已渗透到吉林经济的方方面面。“十四五”期间,吉林以开放破局,交出了亮眼答卷: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86.8%、92.6%;5家国家级经开区以5.6%的数量占比,贡献了全省开发区21.1%的外资和43%的外贸;五年累计引进项目8196个,合同引资额超4.5万亿元。全球吉商大会、中德汽车大会等700余场活动,让吉林与世界的对话愈发频繁。2025年前三季度,吉林人参出口额增长9.9%,G331沿线入境游客增长超七成,延边州跨境旅游收入提升50%,等等。开放不仅带来了资金与技术,更激活了本土资源的价值,让“吉林制造”“吉林生态”成为国际名片。在开发开放的道路上,吉林省迈出了坚实步伐,书写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开放优秀答卷。
向更高水平开放迈进,谱写振兴新篇。开放永无止境,吉林脚步不停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吉林指明了方向。如今,这片土地正以长吉图先导区为核心,打造“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深化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计划到2035年建成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在长春新区,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里,企业忙着对接跨境产业链;在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冷链物流枢纽正拓展新的国际航线;符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企业享受配套支持,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吉林的开放,正从“商品流动”向“规则对接”升级,从“引进来”向“双向互济”拓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帝王蟹的鲜、松茸的香,是吉林开放的味觉注脚;中欧班列的鸣笛、外资项目的落位,是吉林开放的铿锵节拍。满眼是紧张忙碌,到处是紧锣密鼓。更多“吉林元素”融入全球产业链,更多“世界机遇”扎根黑土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吉林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续写华章,让开放的新乐章在白山松水间更加嘹亮。
来源:中国吉林网长白时评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