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汇聚了中国体坛最优秀的运动员。
每一届全运会,总有老将选择在此与职业生涯挥手作别。他们的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冲刺、每一次起跳、每一次出手、每一次跌倒甚至是每一次失误,都在书写历史、浇筑传奇。
荣耀终章,是澎湃新闻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专门为即将离开赛场的老将设置的专栏。每一篇文章既是致敬,也是铭记。它们就如时光的切片,记录着传奇老将们从青涩到传奇的蜕变,见证着从锋芒到从容的升华。
马龙赛后发布会离场画面。(00:12)
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时,马龙昂起头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拿着玩偶的手敲了三下桌面。
此刻你才能从他的神情中察觉,那一闪而过且不愿被人捕捉的情绪,于是坐在发布会中间的马龙,反而成为第一个离开现场的球员。
从2005年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到现在,马龙收获了5金3银4铜。拿下生涯唯一空缺的这枚全运会男团金牌后,马龙在社交媒体写下“完美”二字。
只是当人们问起这枚金牌有何特殊意义,马龙的回答是:“当你真正投入比赛时,不会刻意区分这是全运会、奥运会还是省运会,最重要的是在场上拼搏的那份努力,这才是最值得回忆的。”
事实上,个人职业生涯第六届全运会,马龙的身上带着淡淡的告别意味。
本届全运会马龙第一次亮相混采区时,一旁的王楚钦调侃:“珍惜问你的机会吧。”
马龙没有反驳,拍了拍王楚钦的肩膀,脸上满是笑意。
那场比赛,马龙搭档20岁的黄友政出战了首盘双打的比赛,3比1击败河南队的牛冠凯/夏易正,为队伍赢得开门红,媒体自然也从这场双打问起。
“之前你带着王楚钦,现在带着黄友政打男双……”媒体的问题还没问完,马龙立刻出声打断,“我可没带着,现在是他们带着我。”
随着比赛的深入,当记者询问马龙“是不是心里有谱了”,马龙急忙否认:“没谱,对手越来越强,自己的心里也没谱了。”
虽然嘴上说的都是温良恭俭让,但比赛中的马龙依旧是那个“六边形战士”——整届全运会,马龙唯一输掉的比赛是小组赛对阵上海队,马龙搭档黄友政2比3惜败许昕/周恺。不过在决赛舞台,当两对搭档再次碰面,这次笑到最后的是马龙/黄友政,也是这场双打比赛的胜利,帮助北京队时隔32年再次夺得全运会乒乓球男团冠军。
夺冠之后,媒体询问未来哪里能继续看马龙的比赛,马龙笑着插科打诨,“现在网上多的是。”媒体追问是否有机会现场观看,马龙笑得更大声:“那可能不好说了,付费吧,(或者)哪天跟王楚钦学习的时候。”
从第一次亮相混采区到发布会分享夺冠喜悦,马龙的嘴角总是翘着的,甚至北京队主教练张雷说出“这是马龙最后一届全运会”,坐在另一侧的马龙和王楚钦都在一旁偷乐。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马龙战胜马琳获得男单铜牌,搭档高伟获得男双铜牌,当时的笑容便是如此。
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马龙都在做着告别。
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拿到团体冠军后马龙笑着说:“之前的亚运会,每次结束后还有下一次,但这次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届亚运会了。”
同年德班世乒赛输给王楚钦,马龙先是笑着拥抱了王楚钦,随后抚摸了三次球桌才缓缓离场。他解释道:“对于输赢自己现在能够看开,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有的时候会怀念这座球场,在情感上会有一点不舍,所以最后再摸它一下。”
2024年釜山世乒赛后,马龙左手握拳,右手轻击台面,庆祝自己获得第九个世乒赛团体赛冠军。马龙赛后说道:“下一届团体赛是两年以后,自己应该不会坚持到那个时候。我的最后一场世锦赛比赛能以胜利结束,我的世锦赛之旅是完美的。”
2024年中国大满贯,马龙罕见地牵着两个儿子出场,接受采访时说:“20多岁的我,梦想每场比赛都能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到最后,但这次,能站在这个舞台,就是成功。”
只是相比以往,过去一年马龙身上的标签很少再是运动员了。
自中国大满贯以来,马龙只参加了“老瓦杯”和全运会预选赛的比赛。更多时刻,他身上穿的是西装而非运动服——去年10月底,他前往葡萄牙接受国际奥协杰出运动生涯奖;今年4月,他当选中国乒协副主席;今年7月,他以全国青联副主席的身份登上了《新闻联播》的镜头......
最重要的是,他对自身角色的变化有过明显的思考。
今年2月,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访问北京体育大学并参加讲座时,马龙以该校研究生的身份问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运动员,未来如何进入国际奥委会这样的国际体育管理组织?”
1976年,巴赫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花剑团体冠军。1981年,巴赫进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2013年,巴赫当选第九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成为历史上首位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奥运冠军。显然,马龙想要找到属于自己未来的那条路。
于是,当发布会被问起未来计划时,马龙表示:“关于未来?其实未来还很长。我由衷感谢这个时代,感恩这片场地,更感谢一直支持我们的球迷和所有陪伴我们的人。希望我们能一起好好成长,一起慢慢变老。”
他没给出明确的方向,也没给出时间的维度,这是马龙对于未来的回答。
相比之下,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清晰明朗:“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珍惜在赛场上努力的每一刻。这20年走来,我自己都没想到——哪怕是10年前,也不敢想象10年后还能站在这样的舞台。这次比赛虽然希望能和团队一起向最高目标奋进,但最终能打成什么样其实并不确定。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展现最好的拼搏精神。从结果来看,我确实做到了。”
“虽然20年过去了,但我对乒乓球的热爱、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依然如初,这份最纯真的感觉始终保留着,这正是支撑我坚持到现在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