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等八方面出台减负举措,为教师“松绑”。
半月谈:落实教师减负新规,关键在于堵住“杂事清单”入口关
当前教师的“杂事清单”已突破了教育边界。有的学校明明有安保、有监控,寒暑假也要教师陪同值守,还有各种消防安全、检查评比等统统都交由教师来完成。“杂事清单”抽走了教师的时间,影响了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的精力。减轻教师负担,关键是要砍掉不必要的“包袱”。
堵住“杂事清单”的“入口关”。教育部门缺少发言权,是导致“杂事清单”纷纷涌入校园的根本原因。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真正担起督导责任,督促各地真正落实教育系统内减负清单,对落实不力的地区严肃查处,实行问责,督促整改落实。
数据系统多升级,为教师精准减负。各级各部门需及时整合数据,更新完善系统,或者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一张表单、一网通办”,让教师从“多部门重复要数据”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也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硬招实措,对“杂事清单”设立清晰门槛,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删除并精简“事务清单”,严格制定过程监管,规范相关审批报备程序,切实斩断伸向校园的负担链条。
大众日报:为教师减负要告别“单打独斗”
为确保《通知》各项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必须严控外部干预,以刚性约束为学校和教师划界,抵御非教育教学事务过度侵扰。这也是将教师减负纳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框架中协同推进的意义所在。
首先要明确学校的职责边界,破解各级行政部门的任务转嫁与变相摊派困局。此次《通知》提出,要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并在数量和频次上对进入校园的社会事务进行限制,就是在制度层面为教师撑腰,从源头过滤无关任务。
同时,还要从考核评价“指挥棒”入手,改进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通知》明确,规范涉校涉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不得以发文开会、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评价依据的“脱钩”,有助于学校和教师真正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上。
河北日报:教师减负实招是一堂“精准落实课”
《通知》的最大特点,在于每项措施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既消除模糊地带、压缩弹性空间,让减负目标清晰可感、执行有章可循,又为加强监督检查、考核评估提供了统一、明确的依据,避免了因衡量标准不清晰导致的理解偏差、执行走样,确保减负政策更好落到实处。
用具体、明确、可量化、可操作的严格标准、细致措施,挤压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才能避免“上热中温下冷”的落实梗阻,杜绝“模糊地带”“特殊情况”造成的反弹——《通知》在如何实现精准治理、精准落实方面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千头万绪的工作,若都能像这份《通知》一样,把问题找准、把标准量化、把责任压实,就能使各项工作见到实效、群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