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沿着画面中“外骨骼”的轮廓,一圈凸起的小白点让整幅摄影作品看起来不同寻常——这个特别的设计,是让视障朋友在欣赏作品时可以配合一旁的盲文图说,更清晰地感知整幅作品诉说的内容。在今天开启的“江潮同映 镜界共生”2025年首届长三角“三省一市”残健融合摄影展巡展上,29件优秀作品借助盲文凸点印刷技术,加载了“无障碍浏览”功能。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无障碍阅览室时里,不少参观者触摸着画面上突起的圆点、线条,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着作品带来的力量。据悉,这些特制作品将在此长期展出。
在第三十四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江潮同映 镜界共生”2025年首届长三角“三省一市”残健融合摄影展于11月27日在上海环球港正式开幕。巡展首站便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展期15天。
本次摄影展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普陀区残疾人联合会、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得到了长三角各地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自7月启动以来,通过沪苏浙皖四地的残疾人组织和摄影家协会广泛发动,活动吸引了近千名摄影爱好者踊跃参加。其中,自强组的三成报名者来自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充分体现了此次活动在长三角地区的广泛影响力。
投稿者中,既有久负盛名的残疾人摄影爱好者,又有长期关心和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摄影家;投送的数千张参赛作品从不同侧面定格了残疾人追梦、逐梦、圆梦的精彩瞬间。经过摄影专家的严格评审,98件(组)佳作最终入围展览并集纳成册。这些充满力量与希望的画面不仅展现出残疾人的坚韧与乐观,更体现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注。
“这不仅是对我们摄影作品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残疾人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追逐光明、热爱生活的最好见证,感谢这场展览让我们的视角被看见、被珍视。”优秀作品获奖者谢春常30多年前就爱上了摄影,1989年在公园门口通过多次曝光拍摄的坐在轮椅上的背影,是他第一个获奖作品,他将这件作品仔细翻拍后一直留存在手机里。事实上,谢春常的每幅作品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小儿麻痹症导致的右半边肢体无力让他需要用尽全力才能举起单反相机,为了防止手抖,他用带子把右臂吊起来做支撑坚持拍摄,就这样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充满美感和暖意的作品。“我的培训班老师从没有把我们当作‘特殊群体’,他们用专业和包容告诉我们:摄影无关身体是否健全,只关乎眼里是否有光,心中是否有爱。”谢春常说,作品背后,朋友帮忙扛着设备时的并肩身影,老师在电脑前逐像素点评的专注眼神等等温暖的瞬间,在他看来,和他拍到的江潮、晚霞、市井烟火一样,是“残健融合”最生动的画面。
“摄影教会了我观察,教会我了思考,也教会了我感恩。它让我明白,美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平凡的角落;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细微的瞬间里。” 这是优秀作品获奖者蔡建平的心声。蔡建平是普陀区残联无声摄影队的成员,这支队伍吸引了普陀区许多热爱摄影的听力残疾人参加,队长则是最近刚代表上海摄影界入围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的上海市聋人摄影学会会长、普陀区聋人协会主席朱德春。近年来,这支无声摄影队带领残疾人摄影爱好者在光影之路上默默求索,创作出不少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巡展现场,一幅幅作品依次排开,里面既有残疾人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捕捉,也有健全人士对融合世界的真诚观察;从黄浦江畔到西子湖边,从江淮大地到吴越水乡,影像背后是个体心声的表达,更是长三角残健融合成果的生动见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的多件佳作还入选“无碍之城 有爱之海”上海市残疾人主题摄影作品展,在轨道交通南京东路站通道内与市民见面。这些作品不仅捕捉了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与细节,更记录了人与人之间跨越障碍、真诚互助的感人画面,传递出共建包容、友善社会的理念。
原标题:《举不起相机也不能放弃拍摄!这些摄影作品背后写着坚韧、热爱与残健融合》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周辰
来源:作者:文汇报 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