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五年深耕铸“地标”
——我市“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崛起之路
记者 李星星
自2021年提出“重点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到2025年“做大做强‘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5年间,我市以“合汽生材”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成圈。
5年间,“合汽生材”新兴产业成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更成为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法宝。
“十五五”大幕初启,我市已吹响冲锋号角。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亚宝药业薏芽健脾凝胶口服液软袋在智能化生产线上高速灌装,北方铜业智能矿山项目全速推进,永济蓝科途锂电池隔膜不断改变着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一幕幕场景,汇聚成奋进新征程的最新注脚。
制造迈向智造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全面渗透至制造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及服务各环节,驱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跃升。
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合”的关键,
“十四五”期间,我市一以贯之,通过二者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走进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生产线有序运行,机器轰鸣声不断,却很少看到工人的身影。生产线之外,“智慧网络”已悄然铺就——加热炉、除磷、粗轧、精轧等工序均配置5G网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安排订单生产,机械手高效作业;5G终端对运输环节进行精准定位和智能调度;配置5G视频专网的数字化生产调度大厅能实时观测和共享生产信息;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精准协调指挥各生产系统的能源管理。
与此同时,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的生产流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台智能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效率相当于20个工人,自动出砂系统、自动焊接系统、MES智慧系统让每台水泵的生产流程变得可视、可追溯、更高效……天海泵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盐湖区创新性搭建的山西首个水泵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据的透明化和可视化,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
这些生产场景是我市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市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逐年增多,新建5G基站数量逐步增加,智能工厂建设成效显著,智能制造宣传贯彻、政府引导、产教融合氛围浓厚。今年,我市新增基础级智能工厂68家、先进级智能工厂17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截至8月底,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3.6%,较全省占比高11.8个百分点。
链条升级集群
5年,是发展的标尺。我市不仅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上成效显著,更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
在“汽”的方面,
我市已聚集一批汽车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带动效应显著。今年,阳煤千军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缸盖、亚新科发动机缸体缸盖、新环精密汽车减震器轴承、大运重卡V7入选“好运诚品”。全市新增大恒汽车配件、东睦磁电、鑫晟新材料、八达新材料、晨丰汽车、纳能科技、运诚轴承等7家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
在“生”的领域,
万荣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与朗致集团签约投资10亿元的年产6亿支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项目,亚宝、同济、石药银湖、晋新双鹤等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发展专利仿制药和新药创制,提高中药材深加工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义齿产业正加速发展,“中国牙城”建设活力满满——
在运城联袂医疗活动义齿加工车间,模型灌注、数字化设计、金属支架铸造、树脂成型、排牙等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盐湖区圣华义齿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数字化技术,90秒能完成单冠义齿的设计、12分钟完成切削,后加工工序效率提升至之前的两倍……
我市义齿产业历史悠久、链条完备、基础扎实,产业链涵盖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中游的义齿加工以及下游的口腔医疗机构。目前,盐湖区汇聚义齿加工企业30余家,基本实现了义齿研发、设计、加工全覆盖,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辐射海外。今年6月,“中国牙城”·运城盐湖推介会在北京举办,为义齿产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集群化已经成为我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新赛道的核心路径。在我市,产业集群并非企业简单扎堆,而是协同共生,让企业“合力”越聚越强。
优势转化动能
今年2月,永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第三批),成为炭黑行业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上市公司;
10月20日至22日,2025全国镁行业大会暨镁业分会第二十八届年会在我市举办,千余名政、企、学、研等领域代表齐聚,共同探讨镁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10月30日,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在我市举行,聚焦铜产业链技术突破、市场趋势、政策协同及国际合作,共同探索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路径;
……
在“材”的方面,
从碳基新材料到镁业,再到铜基新材料产业,我市新材料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重塑。作为基础原材料大市,我市形成了特种钢、有色金属、碳基新材料等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依托银光华盛、中铝山西新材料等“链主”优势,重点建设轻质化铝镁合金产业链;依托山西建龙、北方铜业、阳光焦化、永东化工等“链主”企业,加快打造铜基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延伸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鼓励中磁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推动产品由初级向终端转变。
加速落地的项目、不断攀升的产能、迭代涌现的技术、蓬勃向上的产业,交汇成我市“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的澎湃动能。5年深耕,从蓄势聚能到成形成势,这座产业新地标正昂扬迈向“十五五”新征程。
下一篇:沪铜将再度挑战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