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吉林大地,寒意渐浓,而省内各大高校的校园里却涌动着滚烫的文化热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吉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连日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开展的全省历史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多维举措搭建文化传承桥梁,让吉林边疆史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中开花结果,为广大青年铺就了一条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成长之路。
理论领航:专家赋能夯实文化传承思想根基
文化传承,认知为要。系列活动以高规格专题讲座为开篇,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从政策解读、实践探索、法律保障等多个维度,为师生们带来系统性思想盛宴,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入脑入心。
11月18日,吉林建筑大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院长鞠德东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新要求和实践探索》为题,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历程切入,详细讲解了以建筑规划为核心载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新要求和新实践,着重阐述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要注重完整性、系统性、统筹性、综合性、全过程。吉林建筑大学副校长杨洪秀表示,学校将立足建筑类高校特色,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同日,吉林大学迎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分院总规划师、文保一所所长杜凡丁。其《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趋势与新路径》专题分享,以文物工作基本方针为遵循,结合文物法最新修订及“国家文化公园”等新政策,用通俗语言和鲜活案例,解读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吉林大学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文化遗产)专业硕士研究生杜博涵感慨:“老师阐释的全要素与整体性思路,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主动培养系统性思维与社会关怀,推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番话道出了现场学子们的共同心声。
11月19日,东北师范大学的讲座现场互动热烈。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以《新时代我国文物保护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为题,重点解读2024年新修订文物法,涵盖强化政府责任、扩大保护范围、明确“先考古后出让”、提高违法处罚力度等核心内容。师生们就法律落地、文物利用等问题积极提问,朱兵耐心解答。师生们表示,讲座贴合实际、通俗易懂,既深化了法律认知,又获得实用实践指引。
每场讲座各有侧重、层层递进,从专业理论到政策解读,从实践路径到法律保障……构建起全方位知识体系,为青年投身文化遗产传承筑牢思想根基。
艺术铸魂:歌舞传韵彰显地域文化时代力量
如果说讲座是理性的知识传播,那么艺术演出便是感性的文化浸润。省歌舞团、省戏曲剧院京剧团走进校园,用精湛表演诠释吉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师生在视听盛宴中触摸文化脉搏、感受民族精神。
11月22日至24日,“民族歌舞进校园”专场演出先后走进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人文学院与长春大学。现场座无虚席,灯光亮起时,省歌舞团的舞者们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翩然登台,满族、蒙古族、朝鲜族、汉族四大民族特色舞蹈精彩亮相,国家级或省级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将吉林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化作直观可感的艺术感染力。台下掌声此起彼伏,师生们全神贯注,不时为精彩的技巧动作欢呼喝彩,手机镜头纷纷对准舞台,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
演出设置的互动环节更让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同学们在演员指导下佩戴象帽、挥舞花棒,亲身感受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长春人文学院2023级俄语专业学生王心悦说:“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我对传统艺术的刻板印象,极大提升了我的审美素养。”省歌舞团舞蹈编导李美慧介绍,精选这些节目正是希望通过“演出+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而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让千年文脉在校园中绵延生长。
11月25日至26日,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响起京剧唱腔。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二级演员常峰赫率先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粹京剧》专题讲座,生动拆解京剧基础知识。互动环节中师生踊跃上台学习传统技艺。随后上演的大型原创现代京剧《土地长歌》,以东北黑土地为背景,讲述农民牛喜田坚守耕地、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深刻诠释农民与土地的血脉联系,让师生在精彩剧情中感受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之力。
实践扎根:非遗传承指尖解码匠心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基因,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鲜活载体。系列活动中,多项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传承人现场展示独门技艺、讲述代代相传的传承故事,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匠心之美,让非遗在青春校园中真正“活”起来。
在各高校的非遗展示区,松花石文化、谭氏面塑、东辽绳编、长白山熏样剪纸、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等项目错落布局,白面、粗绳、石头、鱼皮等普通物件,在非遗传承人的巧手中焕发新生。长白山熏样剪纸展区前,传承人李修凤手持剪刀与红纸,指尖翻飞间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案便跃然纸上。她说:“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孩子们是传承的希望。我想通过现场展示,让他们真正走进剪纸艺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这门技艺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
松原鱼皮文化展区人气高涨,一件件带有精美纹饰的鱼皮饰品吸引同学们驻足称赞。“看似粗糙的鱼皮,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型,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渔猎先辈的生存智慧。”长春大学202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马宇鑫感慨,道出了学子们对文化根脉的敬畏。
东辽编绳第五代传承人张丽娜一边演示技艺一边讲述传承故事,她表示,将非遗带入校园,核心是搭建传统文化与年轻人对话的桥梁,“这些珍贵的非遗不该只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要让它们走进日常生活,让年轻人多了解、多参与,让文化传承在青春的活力中真正‘活’起来,绽放新光彩。”从剪纸的灵动到鱼皮的质朴,从编绳的精巧到面塑的鲜活,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承载着吉林人民的生活智慧,在师生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文脉传承千年韵,薪火相传万古春。此次历史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理论领航、艺术铸魂、实践扎根三维发力,将吉林边疆史文脉与校园教育深度融合。让青年在聆听中思考、在观赏中感悟、在体验中传承,不仅提升了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更增强了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吉林文脉深厚、各族文化交辉,随着活动持续开展,历史薪火必在校园永续,青年一代定以文化自信为基,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弘扬者,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华!
作者:毕雪 张添怡
责编:秦楚越
上一篇:奋进之都开启自我超越又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