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清镇城区、红枫湖、兴隆半岛相映成趣。
红枫湖畔,碧波荡漾,鹭鸟翩跹;工业园区,机械轰鸣,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城市街巷,整洁有序,市井烟火温暖升腾;乡野田间,鸡鸣阵阵,富民产业生机勃勃。
11月27日,贵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清镇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专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80.91亿元提高至2025年的预计365亿元,增长30%;常住人口增加4.37万人,城镇化率提升2.08个百分点;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九大民生支出超17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84%和9.18%……
数字背后,是清镇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扎实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座位于贵阳西部的湖城,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精彩篇章。
兴业强基
产业质效跨越提升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十四五”以来,清镇市坚持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推动产业质效实现新提升。
工业“一主一特”强势推进。清镇市铝土矿资源丰富,保有储量3.9亿吨,占全省的34%、贵阳市的88%,居全省第一。围绕这一资源优势,清镇市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255.8亿元提升至3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
“我们围绕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四个环节,全面推进‘富矿精开’。”清镇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7个找矿项目,勘查新增铝土矿7000万吨;搭建“富矿精开·清铝集采平台”,实现铝土矿产供销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分类处置,累计关闭矿山23家,大中型矿山比例提升至38.2%。
精深用矿方面,清镇市已聚集规上铝及铝加工企业49家,形成“氧化铝-电解铝-铝板、铝棒、铝杆、铝型材-铝精深加工-再生铝回收利用”的金属铝产业链条和“铝土矿-熟料-耐火材料、陶瓷材料、磨料-中高端铝基特种材料”的非金属产业链。“十四五”时期,铝及铝加工产业产值增长123%,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
农业“一主一辅”提质增效。走进清镇市肉鸡养殖基地,现代化鸡舍整齐排列,自动化喂料、清粪、控温设备一应俱全。“十四五”期间,清镇市推动肉鸡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产能突破3000万羽,出栏2440万羽,产能占全省的14.5%、贵阳市的60%以上,产值达12.2亿元,肉鸡产能位居全省第一。
清镇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动力三大举措,清镇肉鸡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04亿元,发展村集体肉鸡养殖基地68个;建立“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助农年均增收11万元以上,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打造“晓屯882”高端肉鸡品牌,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
与此同时,清镇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74万亩,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产量61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57.35亿元提高到70.12亿元。
服务业“一主一品”活力迸发。这个“十四五”,清镇旅游交出亮眼成绩单:恐龙小镇建成开园,“水溶洞界的天花板”--石龙洞成为贵州山地户外旅游的业态标杆,亮相2025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杉树S湾、古既·腰岩咖啡馆等一批网红打卡点持续火热;杉杉奥莱建成开业,持续高位增长。2025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10亿元,清镇市连续7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强县提质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初冬时节,漫步清镇街头,改造一新的背街小巷整洁干净,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停车场布局合理,生活圈便捷舒适……这些都是清镇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清镇市紧紧围绕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突出以“品貌品质品位”“宜居宜业宜游”“精准精细精致”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
城镇布局更加优化。清镇市积极融入贵阳贵安城市格局,按照“区域全覆盖,城乡一张图”理念,编制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风貌导则等,构建了“一核、两轴、四片、多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清镇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介绍,全市常住人口从2020年的62.94万人增加至67.31万人,城镇化率达57.82%,较“十三五”末提升2.08个百分点,成为贵阳市唯一的全省城镇化潜力地区试点县(市)。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一圈两场三改”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加快推动。五年来,清镇市建成“15分钟生活圈”11个,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停车场30个,新增停车位1.7万个,实施棚户区改造17个、老旧小区改造79个、背街小巷改造195条。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占比从2021年的25%提升至50.9%,城市污水处理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9.5%以上。
城乡融合加速推进。乌长高速、沪昆国高建设加快推进,流长、麦格等城乡连接道路升级改造,千兆宽带实现村村通,城区、园区、乡镇5G网络全覆盖。“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农村“五治”纵深推进,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厕所2.05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7%,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形成。
富民惠民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十四五”以来,清镇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优化岗位学位床位车位“四位”供给,九大民生支出超170亿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收入稳步增长。清镇市累计统筹城乡就业8.9万人次,高校毕业生留清就业1.8万人。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1549元、26289元,年均增长5.84%、9.18%,收入比缩小至2.0。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五年来,清镇市累计投入19.45亿元,实施教育项目108个,新增学位2.62万个,新增编制教师1514人。职教城师生规模达15万人,累计向省内外输送技能人才23万人。
健康清镇扎实推进。清镇市累计投入资金11.39亿元建设市一医、市儿童医院、市疾控中心,改造市中医院和乡村医疗机构,医疗床位达2500张。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39AI医生”赋能基层治疗整体水平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清镇市持续强化“一老一小一低一贫一弱”服务保障,新增养老床位265个、托位1602个。将住房困难环卫工人纳入住房保障,用公租房和保租房解决79户环卫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低保标准城乡统筹提到851元/人,社保参保人数从2020年的17.35万人增加到31.99万人。
绿色转型
生态优势更加彰显
红枫湖是贵阳人民的大水缸,流域面积1596平方公里,总库容6亿立方米。“十四五”以来,清镇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来推动,绘就了一幅“保湖富民”的生态画卷。
系统治理守护一湖清水。清镇市大力实施“退湖进城”,投入8.65亿元完成一级保护区558户生态移民搬迁,拆除违章建筑12.2万平方米,让核心区成为“无人区”;大力推进“退湖进园”,关停15家高污染企业、取缔176户畜禽养殖场,新建133套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沿湖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成10个微型水质站、52个视频监控点,确保水质数据实时可控。
目前,红枫湖水质长期稳定在Ⅲ类标准,取水口更是达到Ⅱ类标准,生态好转吸引了中华秋沙鸭、贵州疣螈等珍稀物种回归。2023年,清镇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红枫湖获评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
生态司法提供法治保障。全国首个环境保护法庭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率先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迈出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步伐。建成城南公园,开创土壤污染治理新模式,为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清镇样本”。
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十四五”期间,清镇市创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治理模式,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5万余亩,15家绿色矿山被纳入国家和省创建名录。利用闭坑矿山建设蔬菜基地、肉(蛋)鸡养殖项目,创新实现“废弃矿山利用、生态农业和林业修复”的多赢格局。“双控”制度及“双碳”战略全面落实,绿色循环铝产业链条完善成型,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26%,清镇经开区先后入列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清镇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清镇市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宏伟蓝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清镇市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持续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中作出清镇新贡献。
清镇,这座因湖而美、因业而兴、因人而活的现代化城市,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强县富民增福祉 守湖兴业绘新篇》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