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河清报道 不久前,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易倩瑶上了一节数学教研课。课后,她点开教学行为时序图、师生互动热力图,发现自己上课时有“嗯、啊”语气词43次,遗漏了2个课堂提问,学生参与度0.95……于是,她依据大数据的精准分析,总结改进教学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提升上课效率。
这就是武成小学教育集团智能研修平台用大数据为教师画出的一张看得见的“教师画像”,让教师查缺补漏,有效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2023年,武成小学依托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在人民路、国福、岗头校区装了4套智能研修平台,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工作。
时隔一年,武成小学启动了昆明市规划课题“智能研修赋能集团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以“证据型教研、规模化培养、资源化沉淀”为主线,迅速推进平台应用于教学。为此,武成小学把自2019年以来积累的1.2TB校本资源整体迁移至智能研修平台,按学科、年级、知识点进行多维标注,实现了“共建共享—随时可用—持续迭代”,直接打通了平台资源沉淀流程与“磨课闭环”,使“共案—实录—反思—定案”全部留痕入库,避免了教师经验的“蒸发”。
值得一提的是,本学期起,新教师见面课、比赛课、磨课全部通过录播设备采集课堂数据,组织同伴与导师根据AI行为分析、打点评课进行有据可依的讨论与复盘,生成个人改进清单和成长档案。新教师使用这个平台可以输出教学行为时序图、师生互动热力图等,为个体和备课组提供定量与定性的双重支撑。
武成小学已经形成“一课多磨”的证据型教研闭环。这个平台既能呈现课堂真实状况、提供可靠证据,又能支持跨校协作与知识沉淀的研修方式,还尝试了分层研修的个性化改进路径,通过平台构建了“行为分析—优质课例—反思引导”的成长路径,通过可视化的教学行为数据、示范性课例资源和结构化的反思工具,帮助青年教师在真实情景中不断校准自我。
以教师画像为主打品牌,武成小学教育集团以一系列创新探索来深化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工作。今年5月,学校举办了规模较大的AI赋能课堂教学竞赛,持续升级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500余名教师展开AI赋能课堂教学大比武,共绘智慧教育新蓝图。在云南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助推云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项目校评审推荐结果公示》中,武成小学榜上有名。
教师画像只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众多创新案例中的一个缩影。在武成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任慧眼里,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技术的赋能,更是对教育模式的重塑和变革。
上一篇:3家医院互联网门诊服务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