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只剩最后200单!”“3、2、1,上链接!”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正卖力地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次日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
这并非个例。部分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直播间数据造假俨然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据了解,部分商家和主播为了在“销量决定曝光率”的平台算法中突围,不惜花钱聘请专业团队“加热”数据,将真实消费者裹挟进冲动消费的漩涡。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直播间真实成交率不足5%。海量虚假数据背后,是诚信商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被误导。这既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又让诚信经营者举步维艰。
直播间数据造假的危害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直播间数据造假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广告方和投资方的资金被虚假流量浪费,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经济运行效率。直播间数据造假还严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基于虚假的销量和好评做出购买决策,往往买到名不副实的商品。这种行为,透支的是整个电商行业的公信力。
治理直播间数据造假“顽疾”,必须实施一体化打击。
重拳出击,既要查“刷手”也要惩治不法主播和商家。相关部门需形成合力,将组织刷单炒信、提供造假服务的“刷手”团伙作为打击重点,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追究其责任,彻底斩断灰色产业链。同时,对于明知故犯、主动参与造假的主播和商家,要依法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直至清出市场。
科技赋能,加大打击力度。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使造假行为更加智能化、隐匿化,特别是直播的即时性,增加了取证难度。相关部门需要升级执法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异常流量进行追踪溯源,实现精准打击。
畅通渠道,鼓励广大消费者揭露黑幕。消费者是虚假流量最直接的受害者和最广泛的监督者。应建立更便捷的举报机制,鼓励受害者揭露黑幕。媒体应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典型案例。造假行为只有暴露在阳光下,才能无处遁形。
□曹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