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27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截至2024年末,全市各级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9.59万亿元,国有资产含“新”量持续提升,市属国企高精尖产业营收占比超35%。
北京国企资产规模稳步增强,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12306家,资产总额达9.59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2.25万亿元,“家底”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市国有企业勇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高质量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新国展二期等标志性场馆相继竣工,雁栖湖国际会都实现提质扩容,积极承担“23·7”灾后重建项目500余项。在公共服务方面,公交集团创新推出通学、通医、通游公交专线超350条,地铁公司2024年实现3条轨道新线开通。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居住类城市更新惠及居民超17万户,在对口支援协作地区新增投资169.1亿元。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批市属国企总部搬迁启动,在城市副中心年度投资规模近500亿元,六环高线公园、轨道交通M101线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支持企业市场化参与北三县和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文旅、养老项目向环京周边布局。京津冀三地国资委首次联合举办国有企业应用场景发布会,产业协作更加紧密。
与此同时,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4年底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超七成主体任务,京东方、北汽蓝谷等入选世界一流“双示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市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600亿元,14家企业开展原创技术攻关,3家成为全球“灯塔工厂”。在产业布局方面,市属国企高精尖产业营收占比超35%,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完成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新组建首都文化科技集团。
下一步,北京将高起点编制国有经济“十五五”规划,加大企业整合重组力度,培育头部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精尖产业强链补链,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氢能、医药健康等产业。研究数据集团发展机制,争创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推进数据资产价值化。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培育新主体。同时,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