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27日,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召开,“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门头沟永定河古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站”正式揭牌。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门头沟永定河古灌渠正探索“灌溉遗产+”融合发展模式,计划开启多项保护利用项目,如打造山洞沉浸式体验剧场、设计配套研学路线、开辟灌溉农田体验区域等,延续古灌渠在新时代中的“文化生命”,相关保护利用项目预计在两年内见到成效。
打造“有故事的轴线”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融入当代……”今年9月,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如何延续其文化价值成了“新课题”。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王健介绍,核心古灌渠之一付家台灌渠将打造“有故事的轴线”,让技术科普、精神传承与生态体验相结合。
“付家台古灌渠渠首计划开展‘无坝引水’智慧展示,重点展示弯道取水功能和其中的科技含量;渠中部分,计划打造徒步廊道与‘山洞沉浸剧场’,利用声光电技术展示古代人开凿山洞的过程;渠尾部分,计划打造‘古渠润心’农耕园,开辟灌溉农田的体验区域,展示治水节水的理念。”王健展望,“未来,还将配套相关研学路线,孩子们可以体验研学和农田灌溉的乐趣,传承古灌渠故事。”
北京市水科院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马东春告诉记者,门头沟永定河古灌渠周边构建了“渠-河-湖-林”生态廊道,将利用AR、VR对遗产进行复原、展示和再现。“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发布两批共计13处水利遗产,第三批北京市水利遗产名录将于近期发布。”
打造“永定河古渠生态文化廊道”
依托古灌渠,门头沟还将实施“渠脉千年·水润京西”文旅融合与非遗挖掘项目,整理“古渠议事”等集体管水机制,征集记工账本、会议记录等“议事文物”。
王健告诉记者,未来,门头沟五条核心古灌渠在活化利用中将有不同的定位,其中付家台突出奋斗精神与民间智慧,丁家滩展现节水技术与妙峰山文化,三家店彰显水利管理文化,公议沟打造古渠文化企业会客厅,城龙灌渠展示现代生态价值。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门头沟将推动“百泉复涌”生态复兴,修复部分周边古泉,将泉水重新融入生活场景;探索“社区共赢”模式,发展主题民宿、“永定河宴”乡土美食、“渠礼”文创等;以古渠为纽带,串联京西古道、潭柘寺、琉璃渠村等资源,实现“一点接入、全域响应”;推广“古渠灌溉”标识农产品,发展主题民宿与文创产业,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绿色发展硬支撑。
在试点基础上,门头沟还将打造贯穿门头沟全境的“永定河古渠生态文化廊道”,推进全流域遗产的活化利用。
相关保护利用规章制度将出台
当前,《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暂行办法》已完成社会公示、部门意见征求、专家评审及合法性审核等程序。该办法确立了“保护优先、最小干预”“生态为基、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构建了“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并实施工程遗产与非工程遗产的分类保护策略。“遗产保护管理标准”也计划起草出台,为各镇街提供清晰、刚性指引。
11月27日,门头沟永定河古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站正式成立,该工作站将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组建攻关团队,聚焦古渠工程智慧与管理机制,形成可落地、可转化的研究成果。
该工作站也将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组织国内外专家研讨与案例分享,推动保护经验互鉴;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启动古渠核心段三维建模与动态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科技保护水平。
北京市水务局宣传处副处长王一涵表示,北京水文化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最重要的载体,近年来,北京市挖掘古人的治水智慧,建设了亮马河、坝河、清河、凉水河等一批高品质滨水空间。未来,水务部门将持续探索水文化在滨水空间的传播和运用,激发滨水空间更大的活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