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两山”路 携手再出发
——“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生态环境检察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侧记
初冬时节的上海,南下的寒潮带来些许寒意,但华政园交谊楼里高涨的研讨氛围,让思想碰撞的火花显得尤为炽热。
11月17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厅、公益诉讼检察厅、人民检察杂志社和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检察院协办的“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生态环境检察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出席会议并致辞。
从去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研究基地在华东政法大学设立,到今年8月最高检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湖州召开全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推进会,一年多来,依托这一全国首个且唯一囊括“四大检察”的生态环境检察研究基地,检校双方深化合作,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检察理论与实践融合互促。
此次研讨会汇聚全国各地近百位实务专家、高校学者,旨在更好落实推进会精神,共话在“两山”理念指导下的生态环境检察理论与实践,为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注入智慧动能。
循“两山”理念守护生态底色
近年来,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检察机关始终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服务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大局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法治任务,在生态环境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展部经理陈达深有共鸣,她点赞上海生态治理实践:“从过去的苏州河到如今滨江旅游带,中国生态治理是‘全球样板’,上海经验值得世界学习!”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上海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出席会议的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寿子琪表示,检察机关通过创新办案机制、跨区域协作,为“双碳”战略等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正如上海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贺卫所言:“我们率先建立环资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办理的东滩候鸟保护案,在今年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何让法治力量更好地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从人工繁育陆生动物作为犯罪对象的类型化分析到海洋非法捕捞的治罪与治理,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判决执行困境到行政机关履职判断标准……专题报告环节,8位报告人分别从多个层面呈现了生态环境检察领域的前沿问题与破解思路。
深耕理论、笃行实践,在这个秋日,硕果如期而至。现场,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厅长侯亚辉介绍了征文活动相关情况,并宣读获奖情况通报。“活动得到了检察系统内外人员热烈响应,共征集论文505篇,历经两轮严格评审,180篇论文脱颖而出,8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获奖代表接过证书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基地积极服务国家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将以最高检生态环境检察研究基地为平台,推动该校环境刑事法团队与涉外法治、超大城市治理等深度融合。
以刑事检察之力撑起“绿色屏障”
平行研讨环节,两大分会场同步开讲。在环境资源犯罪检察研讨分会场,与会人员分别围绕“污染环境犯罪”“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犯罪”“其他环境犯罪”进行了三场专题研讨。
“只有厘清公司污染行为的责任边界,方可实质推动公司作为整体治理单元对环境责任作出制度性回应,从而根本提升污染环境罪的司法效能。”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吴雨曦富有创见地提出了构建公司独立刑事规则体系的设想。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恢复性。”在“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犯罪”专题研讨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胡雅君以宁夏检察实践为样本探索野生动物保护系统治理模式。针对非法狩猎罪在定罪量刑标准上的争议问题,陕西省勉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林峰进行梳理,并提出优化路径。
随后的“其他环境犯罪”专题研讨环节,大家亦畅所欲言。“自然资源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江苏省太仓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云东以案件为研究样本,提出了自然资源领域行刑反向衔接的完善路径。“该案启示我们需完善追诉标准,强化检察一体化与行刑衔接,加强跨部门协作与生态安全教育。”广东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林峰对全国首例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案进行剖析并分享办理启示。
“严谨与务实”“探索与创新”,与谈环节,四川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黄明雪总结出两组关键词。贵州省大方县检察院检委会委员、二级检察官,综合业务部副主任廖国柳也表示,此次研讨会干货满满,收获颇丰。
以检察公益诉讼聚合力破难题
聚焦不同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分会场的议题更为深入。辉贤厅里,“‘四大检察’融合保护生态环境机制研究”“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立案与管辖”“生态环境检察民事公益诉讼执行问题研究”专题依次推进。
“围绕‘南四湖专案’的办理,一体化协作机制、统一执法标准、融入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江苏省徐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钱诚分享了跨界河湖生态环境检察协同机制,他提出的“科层指令型”与“协议协商型”两种协同模式,为解决跨区域环境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分局四级警长林曦看来,“跨区划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存在危害结果外溢型管辖争议、行政机关隶属关系向外递延型管辖争议,需强化管辖原则上的指导,构建以案件线索为抓手的统一管理模式。”他的发言打破职业边界,从侦查视角看公益诉讼管辖问题。
日暮渐深,会场里的交流依旧踊跃。与会人员时而凝神倾听,时而奋笔疾书。“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成为笔记本上的高频词。
“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崇明既要护生态,又要促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如何平衡?”伴随着远处黄浦江的潮声,上海市崇明区检察院检察官朱德学的发言在现场泛起涟漪,他介绍的“防护鸟网改进方案”既保护鸟类又不影响农业生产,展现了司法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现场既有博士研究生对环境恢复性司法机制等前沿概念的研究,又有法官对生态服务功能损害量化规则的阐释。这些论点帮助‘两山’理念进一步从‘纸上’落到‘地上’,很有价值。”《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主任沈丽飞期待有更多成果为新时代生态保护探路赋能。
“得益于与会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我们见证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思想盛宴。”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表示,检察机关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守牢绿水青山安全底线。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指出:“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生态环境检察不再是单一办案,而是与城市规划、应急防控等深度融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负责人孙春梅也呼吁,要通过自然教育让青少年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像播种一样把理念种在心里”。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前行的号角已然吹响,研讨会落下帷幕,“两山”理念与检察实践碰撞出的火花,已化作前行路上清晰而明亮的航标。未来可期,“检察蓝”守护“生态绿”的故事,将在中国大地上写下更加动人的篇章。
(本报记者潘志凡 通讯员杨莹莹 王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