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在安次区葛渔城镇的36个村,每天清晨和傍晚,乡村“大喇叭”总会准时响起。这一声声喇叭响,不仅传递着农事信息、政策动态,更成为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的“传声筒”。曾经,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的红白事让不少村民不堪重负,封建迷信也偶有抬头。为扭转这一局面,葛渔城镇以36个乡村“大喇叭”为主载体,创新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和实践引导工作,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
“定制化”内容编排,精准传递新风尚。乡镇宣传办联合文化站、民政办等部门,精心编排广播内容。针对高额彩礼和大操大办现象,邀请本地婚事新办的典型村民走进广播室,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讲述简约婚礼的幸福故事,同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彩礼的相关规定,帮助村民转变观念。针对厚葬薄养和封建迷信,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录制音频,科普科学殡葬知识和养老政策,批判封建迷信,倡导“生前尽孝,死后从简”的理念。针对勤俭节约、邻里守望,收集乡村邻里互助、节约持家的故事,通过“大喇叭”以“故事汇”的形式播出,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常态化”安排播放,持续营造宣传氛围。制定“大喇叭”播出时间表,确保每个村的“大喇叭”每天在早8点、晚6点两个黄金时段各播出30分钟移风易俗专题内容。同时,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高峰期,增加播出频次和时长,强化宣传效果。建立“应急播报”机制,若发现某村出现陈规陋习苗头,立即通过“大喇叭”进行针对性宣传引导,将不良风气遏制在萌芽状态。
“融合化”资源联动,扩大宣传覆盖面。乡镇政府要求各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先学习移风易俗标准和流程,再通过“大喇叭”向村民宣传红白事办理的新规矩,如婚礼宴席桌数适当、丧葬仪式从简等。将移风易俗的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大喇叭”反复播报村规民约中关于破除陈规陋习的条款,让村民时刻铭记。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接受村民监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大喇叭”持续宣传引导,葛渔城镇高额彩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彩礼金额有所下降;大操大办的红白事明显减少,村民不再因“面子”而盲目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的情况几乎销声匿迹,孝老爱亲的故事不断涌现。不少村民感慨:“以前办个婚礼要借一大笔钱,现在简单办了婚礼,小两口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创业,日子过得更踏实了。”通过“定制化”内容编排与“现身说法”“政策科普”等形式,村民对婚事新办、孝老爱亲等文明风尚的认同度提升,法律意识与科学观念同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