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本报讯 (记者李 青)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完成食品安全抽检570.26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5.6万批次,不合格率为2.74%;完成风险监测23.44万批次,检出问题样品1.02万批次,风险发现率为4.36%;“十四五”以来,出现多批次不合格的企业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2024年与2020年相比下降了近5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又下降了57.47%……1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开展全链条抽检 强化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上述数据。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践行监管为民的理念,聚焦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紧紧围绕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以法治思维、问题导向、科学态度,谋划推进食品安全抽检工作。
目前,食品安全抽检已经覆盖了食品生产、经营的各类主体和各种业态,覆盖39大类食品,包括各类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食品和餐饮食品等,覆盖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农药、兽药、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2066项指标。
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关注儿童食品安全,对在产婴幼儿配方食品企业进行100%抽检,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实施“月月检”,全部在产婴幼儿配方食品企业实现每月抽检;组织各省份市场监管部门对校园餐及食材集中采购平台开展“双周检”,要求对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校园食堂每两年实现一次全覆盖抽检,力争做到让孩子吃好,让家长放心。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以问题为导向,将校园食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制售假劣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滥用及食用植物油等问题作为抽检监测重点,并对既往抽检不合格率比较高的食品品种、检验项目增加抽检批次。同时,组建抽检蓝军,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进一步增强抽检靶向性,提高精准发现风险能力。另外,还开展直播带货、生鲜电商、餐饮外卖等专项抽检,对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加大风险监测力度。
市场监管总局围绕食品安全监管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截至目前,研制发布106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可检测近千种物质;发布食品快检方法67项,提升问题发现效率;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国家标准1725项,持续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标准体系。针对食品中潜在的非食用物质风险,将那非类、拉非类等物质纳入《食品中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录》,并发布配套的检验方法。针对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度高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采取“揭榜挂帅”的做法,调度全社会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科技攻关。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还指导各地建立技术专家库,帮扶食品企业11525家。通过处置一个问题、防范一类风险、规范一个行业,着力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对抽检发现的掺杂掺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多批次不合格等问题依法从严核查处置,已办理食品安全抽检核查处置案件17万余件。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司长卫国锋通报了5起典型案例。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孙会川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始终践行“四个最严”要求,将加强食品安全抽检风险预警防控作为落实全链条监管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推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在国务院食安办的统筹协调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抽检的“雷达”作用,精准排查食品安全风险。国务院食安办每个季度组织召开跨部门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会,并建立部门之间抽检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信息互补共享,凝聚监管合力。针对抽检发现的突出风险和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联合6部门共同开展了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部署专项抽检提高治理针对性,建立跨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对抽检发现的违法案件深挖源头、追根溯源,加强行刑衔接。下一步,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抽检预警防控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共同筑牢全链条食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