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北京校园的班超是啥#】#班超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在北京中小学校园里,有这样的一场场比赛:不问天赋与技术,每个学生都能站上赛场,投出那一球、踢出那一脚。有人说它是欢乐的聚会,有人说它是成长的试炼。这就是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班级赛,孩子们眼里的“班超”。“班超”并非单是足球赛。从篮球、排球、丢沙包,到游泳、投壶、踢毽子……它囊括一切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各校依据场地条件开展多种项目,学生按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确保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至少参与一项集体或团体赛事。过去一段时间,“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青少年约20%面临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50%。面对这些紧迫问题,近年来北京推动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运动两小时”,并将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北京99.7%的中小学已开展各类班级赛,累计举办19.4万场,参与学生498.6万人次。“班超”,正走近每一个孩子。“‘班超’给了学生们一起拼、一起笑、一起‘闹’的空间。这种跨龄互动,有助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营造积极的儿童青少年成长‘软环境’。”京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雪梅说。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每次低年级“班超”开赛前两个月,学校便牵头举行家校联席会议,与家委会共商赛事规程。各班组建八支参赛球队,每队由一名家长负责组织为期两个月的集训。学校调动社会资源,租赁专业设备,邀请高校体育生担任裁判,联系社区居委会争取学校周边居民在赛时的支持。许多受访家长反映,周末和节假日,孩子更主动锻炼了,还总拉上父母一起。数据印证了变化:以北师大实验小学为例,学生的体测优良率已提升至95%,较2021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班超”带来的乘数效应也在显现。各校学生运动量增加让食欲更好,进而推动校园餐食持续提质增量;医教融合进一步落地,校园医务室工作也得到夯实。北京密集举办的高水平赛事,还为孩子们搭建了体育“第二课堂”:中超联赛中场休息时,40名小学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专业球场上展示射门技巧;在中国网球公开赛看台上,花家地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利用比赛间隙,向观赛的学生讲解网球历史和计分规则……“班超”成了一扇窗口,照见正在加速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变革。最后一秒的逆转、失误后的泪水、胜利时的拥抱……孩子们跌倒后拾起的是韧性,输赢间学会的是坦然,协作中懂得的是责任。一支支班级队伍,球衣不一定统一,战术也不必完美,但小球员们为了同一份热爱奔跑、呐喊,有时虽拼尽全力也未必能赢,但拼搏本身就是收获。“我们希望每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力在集体土壤中自然生长。”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说,“班超”,就是让运动成为日常,让健康成为共识,在校园里找回运动的快乐、成长的光芒。愿这些奔跑的身影,带着热爱与坚持,奔向更广阔的人生赛场。(新华社 视频来源: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