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应高飞
入冬后就到了吃羊肉的季节。最近来月河的不少市民游客都发现,原来的诗画若尔盖藏文化体验馆转型升级了,现在开始卖羊肉面、羊肉烧卖了。
白墙黑瓦的江南巷陌里,藏式挂毯与木质货架相映成趣,热气腾腾的羊肉香在青石板路间弥漫开来——这家“草原风味小馆”,让2400公里外的若尔盖草原风味,在嘉兴月河的烟火气中落地生根。
烟火小馆藏乾坤
“老板,再来一碗香酥红烧羊肉面!”中午11时刚过,馆内就响起此起彼伏的点餐声。记者看到,一楼堂食区5张方桌座无虚席,食客们或埋头吸溜面条,或夹起大块羊肉细细品尝,鼻尖萦绕的都是羊肉与香料碰撞的浓郁香气;二楼的藏式展示区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元素,草原风光摄影与货架上的牦牛肉干、牦牛奶粉相映成趣。
“以前来月河都是吃粽子、酱鸭,没想到能吃到这么正宗的草原羊肉面!”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一边擦着嘴角的汤汁一边说,她跟着导航寻到这家店,30元一碗的价格虽比普通羊肉面贵两三块,但“吃羊肉最怕膻味,这家完全没有,肉质还特别嫩,完全值回票价”。
灶台旁,师傅正用长筷翻动着大锅里的羊肉,红褐色的酱汁裹着肥瘦相间的肉块咕嘟冒泡,浓郁的香气顺着锅盖缝隙往外溢。“每天一大早就开始炖肉,得用慢火熬三个小时才能出这个味。”
诗画若尔盖藏文化体验馆运营人徐学祥告诉记者,店里的羊肉都是带骨切块,搭配十余种香料炖煮,既要保证肉质酥烂,又要留住若尔盖藏绵羊的本味。高峰期时,五张桌子要翻台四五次,一天能卖出100多碗羊肉面。
据介绍,店里所售的所有羊肉都来自若尔盖大草原的放养藏绵羊,这些羊“吃草喝雪山水,不吃一颗饲料”,在海拔3000米的草原上自由觅食。作为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若尔盖藏绵羊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让若尔盖赢得了“中国藏绵羊之都”的美誉,其粗蛋白含量远高于普通羊肉,脂肪含量更低,血红蛋白含量高,兼具美味与营养。
业态升级谋共赢
从草原到餐桌,这碗羊肉面的“保鲜密码”藏在35小时的冷链运输里。“收羊、屠宰、排酸、冷链一条龙,全程零下18摄氏度恒温运输。”徐学祥说,2400多公里的路程,跨越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四省市,从若尔盖的牧民合作社直达嘉兴的冷库,再每日新鲜配送至店里。他算了一笔账:每批羊肉的运输成本比本地羊肉高出三成,但为了保留最正宗的草原风味,这笔投入很值得。
除了现做的羊肉面,记者在货架上看到,牛肉面、牦牛肉干、牦牛奶粉、川贝等若尔盖特色农副产品也整齐排列,包装上都印着“若尔盖原产地”字样。“这些都是牧民直供的,游客吃完面觉得好,还能捎点特产回家。”徐学祥说,目前农副产品支持现场购买和预订,不少食客会捎带几包牦牛肉干当伴手礼,既尝到了美味,也为草原牧民出了份力。
这碗飘香江南的羊肉面,背后是南湖区与若尔盖多年结对的深厚情谊,诗画若尔盖藏文化体验馆的业态转型,正是这场对口支援的生动缩影。
“今年上半年接手时,就想让藏文化体验馆‘活’起来,很多客人会问羊肉的来历,我就给他们讲若尔盖的草原、牧民的生活。”徐学祥说,以前店里只展示展销高原特色农牧产品或文化工艺品,虽然游客流量还可以,但实际购买的有限。他发现月河街区餐饮业态需求旺盛,而嘉兴人冬天爱吃羊肉,若尔盖的优质羊肉正好能填补市场空白。“通过打造消费帮扶特色餐厅的方式,既利用了若尔盖的好食材,又契合了嘉兴的饮食特色,还能延续藏文化传播,一举三得。”
面对食客的好评,徐学祥又有了新规划:“接下来要推出优惠活动,让更多人尝到若尔盖羊肉的美味,也让更多人通过美食认识若尔盖,支持两地协作。”
下一篇:镜头记录蝶变 村民共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