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一个案件中,同一间办公室,竟注册了4家公司,还都开了对公账户,最后全成了网络诈骗洗钱的‘工具’!”日前,江苏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下称“经开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2024年初,在办理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时,一个反常的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6家涉案公司里,有4家的注册地址指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综合保税楼的同一房间。案件判决后,这些涉案公司仍处于“开业存续”状态,没有税收、没有员工,是典型的“空壳公司”。
顺着线索深挖,办案检察官了解到,这个“热闹”的办公室,其实是自贸区“宽准入”政策下的集群注册虚拟地址。所谓集群注册,是一种特殊企业注册登记模式,多家企业可以使用一家托管机构的虚拟地址进行注册,但实际办公地却不在该注册地址,目的是方便灵活办公的小微企业降低创业成本。
近年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三区叠加”优势,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业态、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类药物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企业更好地“请进来”“走出去”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集群注册就是其中之一。
可政策的善意,却被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会不会还存在其他‘空壳公司’?”带着疑问,办案检察官走访了市场监管部门,发现仅在该集群地址注册的企业就高达数千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公司因没有年报或无法取得联系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空壳公司’大量存在,不仅扰乱登记管理秩序、加重监管负担,还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网络黑灰产、虚开发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自贸区投资营商环境。”办案检察官介绍。
如何精准治理“空壳公司”?经过充分研判,经开区检察院决定借力数字技术,挖掘类案线索,为优化自贸区营商环境按下“快进键”。该院积极对接经开区相关职能部门调取数据资料,研发“空壳公司”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比对,共筛查出注册后长时间未实际经营且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413家,持续开展犯罪线索摸排等工作。
线索清晰后,检察监督迅速落地。该院向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移送线索并制发检察建议,相关行政机关积极落实检察建议并予以反馈:109家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15家公司自行注销,289家公司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管控,同时提高对集群注册企业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强化日常监管。
为凝聚合力、促进源头治理,经开区检察院与区市场监管、税务、人社、公安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空壳公司”治理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共同推进“空壳公司”治理常态化、动态化,实现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闭环。
“检察机关积极履职,实现了行政与司法协同治理共管共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空壳公司’治理问题,保障了自贸区健康发展。”连云港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空壳公司”治理行动还在不断延伸。
经开区检察院充分利用“空壳公司”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拓展监督范围,针对异常企业诉讼数据,开展民事生效裁判、执行活动专项监督,共审查民事生效裁判案件248件、民事执行案件102件,发现民事审判程序违法线索12件,依法制发类案检察建议并得到采纳;发现虚假诉讼线索1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线索1件,39家公司银行账户存在刑事“查扣冻”记录,均已移送公安机关研判查处。
“经开区检察院立足办案,把服务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护航共建‘一带一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与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为优化自贸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经开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唐张说。
上一篇:钢铁巨龙穿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