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总裁读书会
作者:张晓楠,新东方直播间CEO、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
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本文为作者11月18日关于《往里走,安顿自己》一书的领读内容
非常荣幸参加总裁读书会的活动。我之前看过很多这里嘉宾的读书分享,本身也是个爱看书的人。当年在央视做主持人时,我还办了两年读书会,那种感觉格外美好。读书其实也是如此。每读一本书,沉浸在文字里的过程,都是在种种子。这些种子不仅能帮你链接身边人,更能让你与整个世界相连:既连接中国,也连接其他国家;既连接当下,也连接过往与未来,这正是读书的美妙之处。
但说实话,现在还坚持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身处电子产品的包围中,一方面从中获得慰藉,另一方面却也滋生出更多焦虑,以及内心的不稳定与不确定。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今天我来推荐许倬云先生的《往里走,安顿自己》,核心原因有三个。
读好书、读经典,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许先生虽是史学大家,但他的研究方式和很多历史学家不同。他在书中提到,研究历史其实很辛苦,因为研究者总要沉浸在过去,历史是已然发生的事,所有研究和理解都基于过往。但人不仅有过去,还有现在与未来,这让他的研究多了一份独特性。
他在史学之外,加入了社会学的重要维度。许先生一直鼓励大家具备大史观。他认为,现在社会不少人(包括我们年轻人)陷入对目的感和意义感的集体迷茫,本质是失去了宏大的历史观。他在书中解释,所谓大史观,就是把全世界人走过的路都视作自己走过的路,不再觉得“这事与我无关”。这或许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第二个原因和我个人经历有关。许先生于1930年出生,今年8月离世,享年95岁。几年前,当时身处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他,与国内混沌学院创始人李善友老师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谈。我有幸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近距离感受到了大师跨越山海传递的底层智慧。
这种一手信息带来的触动格外真切,也让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缘由。
第三个原因,源于大概一个多月前的一场追思会。北京凤凰会馆举办了一场中美同步的许倬云先生追思会,我很荣幸受邀参加。现场汇聚了许多与许先生相关的优秀人士:很多通过许知远的《十三邀》认识许先生的人,那天许知远也在现场;我的老板俞敏洪老师、李银河老师等文化领域的优秀学者也悉数到场。
在这场追思会上,我们隔空连线了许倬云先生的爱人曼丽老师。她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她说:“今天虽名为追思会,但我不希望大家陷入悲伤,许先生这一生,想做的事都做到了。我们该把这场聚会当成一次庆祝,庆祝他实现了所有人生梦想。”许先生的人生智慧,既体现在日常生活里,也践行于学术研究中,这给了我全新的视角。这是我推荐这本书最核心的三个原因。还有一个奇妙的小渊源:我和许倬云先生是同一天生日,都是9月2日,这也让我对这本书多了一份特殊的亲近感。
“往里走”:内观非脱世,沉淀即人格
这本书最初打动无数人的,正是书名《往里走,安顿自己》。很多人会问,许先生说的“往里走”,是不是就是向内求、内观的意思?他在书中给出了明确答案,也纠正了不少人的误解。
很多人误以为“往里走”是不管不顾他人,于是在向内求的过程中,反而活成了自私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许先生所说的“往里走”,绝不是让我们脱离这个沸腾的世界,只追求内心的安宁。恰恰相反,它是让我们把对世界的观察内化成人格,这些观察来自做事的经历、与人的接触,最终被提炼、沉淀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
《死亡诗社》由罗宾・威廉姆斯主演,极具感染力。影片中,一群考入哈佛等顶尖名校的学生,在达成既定人生目标后陷入迷茫。课堂上,老师带这群迷失的学生品读惠特曼的诗,以“在黑暗困顿中,每个人可贡献属于自己的诗篇”的哲思,唤醒他们对存在意义的探寻。
许先生用这本书,用他90多年的人生历程,给我们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许先生生来残疾,却取得了许多身体健康的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成就。书开篇就说:“我生来残疾,却也因此幸运。我很早就明白,若不往里走,人生便没有支撑,根本无法立足。”
很多人在三四十岁时,一直忙着往外求,追功名、逐利禄,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这些东西既定义不了自己,又可能随时失去,这才开始萌生“往里走”的想法。而“安顿自己”这四个字,更蕴含着一份责任感。
“安顿”二字听着像找到停泊的港湾,或是寻求一个固定的解法,但许先生说得极好:所谓安顿,是要认清自己是谁。我们或许什么都不是,不过是恒河里的一粒微末,但无数微末汇聚,便能创造历史。所以我真心推荐大家,哪怕每天只抽三五分钟,也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每一个字都是对心灵和现代生活的滋养。
别糟蹋自己,拥抱万事“空性”
许先生还提醒年轻人:千万别糟蹋自己。他说的“糟蹋”有两层意思:一是被欲望完全驱使。年轻人难免有诸多欲望,但被欲望掌控,便是糟蹋青春与生命;二是自怜。总在抱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我这么命苦?为什么要遇到这样的合伙人?为什么要生在这样的时代?”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总爱怀念过去,觉得别人所处的时代都是好时光,唯独自己赶上了最糟糕的时代。我曾看到一条很经典的评论:“无论你身处哪个时代,若你本身是这样的心态,永远会觉得自己赶上了最糟糕的时代。”
许先生说,所谓“安顿自己”,一方面是看清自己的微末,另一方面是明白你的存在真的能让这个世界有一点不同。它不是让我们剥离与世界的联系,而是要留在世界里和所有人一起,为全人类的安顿而努力,这就是书名里最触动我的地方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我极力推荐这本书,这和我当下的人生阶段、所做的工作密切相关。我相信今天到场的各位企业家,无论公司处于什么阶段,都会和这本书产生强烈共鸣。这背后的原因,正如许先生所揭示的:当你感到无力、陷入现实困顿,便会想去寻找一个未曾见过的世界,渴求一种新的力量,这时你才会真正意识到,往外求皆是苦恼,往里看方能发现本自具足。
这本书里融入了不少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也强调,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修”的过程,但他格外反对脱离真实世界去“修”。他之所以倡导“把所有人走过的路都当做自己走过的路”,核心是想告诉我们:既要安顿好眼前的事,更要在做事中拿到结果,这一点最让我触动。现在很多人读哲学、心理学或宗教类书籍,容易变成流行说法里的“淡人”:对一切都无所谓。但许先生完全不同,他90多岁时行动已极度艰难,却始终保持着谦卑,总说自己是“废人”,却坚信自己可以“有用”。那种强烈的生命能量,让我深深感受到:越优秀的人,越谦卑,也越不愿放弃在生命中留下印记、带来改变的机会。
许先生晚年写作的经历更让人动容。他最后阶段要收尾一本著作,据他和曼丽老师的讲述,创作过程痛苦到难以支撑,就连打字、写字这种常人看来简单的事,对他而言都是煎熬。他难受得无法自主稳住身体,需要靠物理支撑吊着身体,才能“提起精神”完成创作。这样一位老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
我算是回到老东家再创业,大学三年级时,我就开始在新东方教托福,毕业后全职成为新东方老师,很快担任了少儿部负责人,出国前还做了俞敏洪老师两年半的助理。后来我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了金融专业,进入投行后发现并不喜欢,便转而投身媒体行业,先后在北京电视台和央视做了11年主持人。直到2021年,我涉足直播电商领域,先加入了一家公司,2022年受俞敏洪老师邀请,回到新东方旗下,负责一家教育直播电商公司。真正从0到1创业、管理团队、带着大家冲刺目标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这本书格外契合当下的状态,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卡点、没有困惑的时候,我们很少会主动想着“往里走”。如果你对“往里走,安顿自己”这7个字特别有共鸣,尤其是对“往里走”3个字有触动,大概率是人生正面临难以解决的卡点,或是在某些方面遇到了困惑。
但我想说,这本书不是“答案之书”,许先生早就说过,人生没有终极答案,我也无法给大家绝对正确的结论。而人生最美妙的地方,恰恰在于你能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阶段性答案;接着遇到新的问题,再探寻对应的解法。就在这种“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答案”的循环里,生命始终处于流动状态。这让我想起他之前的著作《万古江河》,书中传递的正是这样的生命哲学。
读到这段时,我忽然有了顿悟:我们的痛苦,往往源于对确定性的执念,我们想要明确的答案,想要绝对的因果。比如“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得不到回报?”“我对他这么好,他凭什么这样对我?”那天读这本书时,我突然想在这些问句里加一个字:“人家凭什么不能这么对我?”外界是我们永远无法掌控的,我们能安住、能安放的,只有自己这颗心。
如果说要提炼一句对我工作帮助最大的话,那一定是:我们永远在追求答案的路上,但人生不会有绝对统一的答案。而所谓成长与成功,本质是你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身处AI时代的我们,应该都有同感吧?DeepSeek等AI工具能瞬间调取全人类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本身、答案本身,还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否对AI提出有价值的提示词?你能提出有灵魂、有价值的问题,它就能在浩瀚书海与人类智慧中,与你产生高维的灵魂共鸣。
许先生在书中还提到,我们要敢于问“大问题”。现在很多人不再敢触碰大问题,关注的都是“今年项目能不能扭亏为盈”“今年增长能否实现可观净利润”这类具体议题。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算大问题。真正的大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甚至关乎我们所处宇宙的根本问题。比如“我们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经典的哲学命题,而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迭代、生活方式怎样改变,每一代人都要敢于问这样的大问题。
他对当下很多人焦虑痛苦的根源分析得十分透彻,第一个核心原因,是我们不再主动创造。过去的人,生活与生命都是靠自己亲手创造的,但现在,我们的生活更多是通过交易、买卖获得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与生命本身的链接。他用了一个大家熟悉的词,“本体”。他说,当我们与自我本体断开链接时,就容易陷入困顿与迷茫。因此,找回本体,找回自我的一致性,变得格外重要。
许先生的表达特别接地气,没有堆砌晦涩的学术概念。我始终觉得,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说的每一句话都通俗易懂,但传递的内容却能给全人类带来启迪。
许先生提到,互联网的普及也是当下人们焦虑困顿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让我深深共鸣。不管是20岁、30岁,还是40岁、50岁,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在找答案——年轻人做MBTI测试、聊星座,年长些的会用周易算命,本质都是在寻求确定性。这种答案只是心理安慰,而非真正的解决方案。所以许先生说,《往里走,安顿自己》的核心的是让我们看清本质:找答案的过程,远比找到表面的“答案”更重要。我们不再主动创造,生活全靠交易买卖,连自己的生命答案,都想用一条短视频自洽。可新问题总会不断出现,我们只能在这种循环里打转。
跳出书本,我上周末的课程也引用了许先生的观点,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总结:我们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本身,而是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就像我们离不开的手机,底层操作系统决定了它的所有表现;我们的生命体也是如此,底层的认知、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事业选择、方向判断、战略制定,以及对成败的定义。
比如作为企业家或创业者,若你的目标是年入10亿,你的操作系统就得匹配对应的底层能力,一个只有10亿规模认知的老板,绝不可能带领团队创造百亿市值。
向内看,负面声音皆是灯塔
很多人觉得俞敏洪最大的挑战是频繁的网暴,但俞老师说,这两年的网暴,他反而顿悟了,这两年的成长比过去十年还快。他不允许团队删除负面评价,说那些声音就像灯塔,哪怕很多信息不实,解释也没用,因为人只会相信自己想看见的。“世界是内心的投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句话,相信很多企业家都能感同身受。
前段时间我采访了阿那亚的创始人马寅,他是个特别热爱艺术、生活状态很文艺的人。一开始管理阿那亚时,他最讨厌看到用户的负面评价,总觉得自己怀着满腔诚意做项目不被理解,仿佛理想被蒙上了尘埃。所以他选择逃避,跟团队说“永远别让我看到负面评价”,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创新力。
但随着阿那亚的社区文化越做越大,作为被大家称为“村长”的创始人,马寅总的认知和天花板也在提升。他逐渐明白,自己是项目的原生推动者,而非控制者。生态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取决于阿那亚的业主,以及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这是一个大家共建的村落、共同的社区,于是他开始主动走出去和大家聊天,甚至慢慢喜欢上听负面声音。
他在采访中说,阿那亚后来很多广受好评的迭代升级,最初源于一条负面评价。现在的他,每天花最多时间做的事就是看用户的负面反馈,以前看一条负面评价就是一种消耗,现在整天沉浸其中,反而成了他能量升腾的源泉。
这其实就是咱们文化里说的“空性”概念。所有事情的本质都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和定义它。一个杯子,装水就是水杯,给小猫装食就是食盆,点香就是香台,研墨就是砚台,它本身没有固定属性。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这正是《往里走,安顿自己》的美好之处:书中融入了很多契合东方人的文化与智慧,这点格外难得。
要知道,许倬云先生长期在美国生活、接受教育,很多海外学者的著作往往缺少东方文化的底层逻辑,但许先生不同,他融汇东西、横贯古今,把深奥的智慧讲得通透。就像万古江河,看似奔腾不息,最终却能归于内心的安顿与平和。不光这一本,他的所有著作都值得一读。
如何阅读本书
如果现在你已经没有阅读习惯,不妨先从《十三邀》中许知远对许倬云先生和曼丽老师的采访开始。这本书的“空性”还体现在它的普适性上:创业者能从中找到经营智慧,人生遇困的人能获得前进指南,追求内修的人能读到儒释道的经典内核。不管是禅宗修行、冥想打坐,大家不过是通过不同路径,最终抵达内在的“本真”。
另外想多说一句,我不希望大家只是顶着“读书”的名头,实则没有真正阅读。我曾和樊登聊过,他和我分享了做读书的有趣故事。可能有人觉得我不该提“竞品”,但我不这么看: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二元对立。不管是总裁读书会,还是其他读书平台,核心目的都是让大家从书中汲取智慧、获得能量。
就像做企业,如果总把别人当成竞争对手,陷入“零和游戏”的思维,世界就会处处是敌人;但如果能看到每个组织、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世界就会处处是朋友、遍地是通路。
但我们早已不该局限于这种有限游戏。美团的王兴也推荐过一本薄而好读的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书中核心就是告诉我们,商业和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博弈,而是共生共存的生态。在无限游戏里,没有竞争对手,所有人都是合作方,我们的努力都是从不同维度让这件事更可持续。
作为企业家、创始人和管理者,我们的格局和“操作系统”如果还停留在有限游戏时代,就很难在无限游戏的赛道上带着团队走得远。
作为领读者,我们的核心不是短时间内把一本书讲透,这根本不可能,而是抛出一个引子,让大家发现那些可能影响一生的好书。关于《往里走,安顿自己》,我重点推荐几个章:
第一章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第二章中具备历史观的“在快速变动的世界,你们是第一批被卷入大浪潮的人”;第三,第三章的第十八小节“我这一辈子的困顿,很多是机缘”,这也呼应了我最后想总结的“机缘”二字;第四章推荐第二十六节“你要安世界就得先修己”;第五章推荐第三十节“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我一直坚持读纸质书,会在书上各处做笔记。接下来,我想引用书中一句话作为核心总结:“受教育是为了超越未见”。许先生说,历史学家只能记录已发生的事,所以他把社会学融入历史研究,让历史活学活用。“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这样就能排出无数选择,找路时绝不会只有一条或三条方向,格局和可能性会瞬间打开。作为教育从业者,书中这句话让我触动最深。
非常开心今天能在这里 与大家产生这样的链接。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始于微末,但再壮阔的海面,也源于小小的涟漪。我今天的领读,只是为大家引荐许倬云先生这本厚重著作的一朵小涟漪。无论涟漪大小,我们终究相遇了,终究开启了这份链接。愿这份缘分继续,也祝大家都能感受美好生活,拥有看见自己、理解生命的远见。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