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网友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登山视频,因背包和上衣吊牌未摘被网友揣测是“恶意退货者”,意外遭受网暴,一些私信和评论攻击这位女士的面容、家乡,称其为“吊牌女”“吊牌战士”。
为了自证,该网友出示了购买记录,解释背包是今年9月买的,早就过了退货期限,漏摘了一个吊牌。衣服是2023年买的,吊牌附有寻亲的公益广告,觉得挺有意义才没摘。新的质疑声又响起来,有人说她蹭流量,“有什么好解释的”;有人用“个人常识”反驳,“谁家衣服两年不洗”。看到这位女士拍下的寻亲吊牌内容,又有人评论,“失踪时间2021年,现在2025年,这个照片有什么用”。
电商普及的今天,一些故意不摘吊牌“蹭穿”继而退货的行为确实给商家和其他消费者带来损失,这种“薅羊毛”行为应该批评。一个曾经质疑过“吊牌女”的人写道:“我开了100枪,其中有一枪不小心误伤了一个人,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开枪”这一比喻,令人背后一凉。他很清楚自己的“评论”正在伤害别人,但这种守护所谓“正义”的方式,真的“正义”吗?
综观近年来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网暴事件,领头的一些人会把具体的人抽象成一个“道德失范”的“靶子”,剥离事件具体语境、去掉前因后果,再“添油加醋”一些个人想象,以便达到所谓“伸张正义”的效果。于是染了粉红色头发的郑灵华被贴上“陪酒女”“摆拍”的标签;武汉一小学生在校内遭遇交通事故后,母亲因妆容精致,被说成“没有失去孩子的悲伤”。
正义不是粉饰强权的装饰品,也不是发泄情绪的工具。“惩恶扬善”这一朴素的正义观的问题在于,误认为事物的属性是静止不变的,正义就是让好的更好、恶有恶报。那么谁来定义“善”与“恶”?在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强者就是正义”的“丛林逻辑”?
一些人口中所谓的“正义”,常常脱离了事件本身,成为一个为受害者精心设计的、让他们无法自证的陷阱。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些极端的“键盘侠”行为与自恋、精神变态、虐待狂等人格倾向有关。
性格偏执的人终究是人群中的少数。那么“道德审判陷阱”,为何能引发更多普通人的跟风呢?另一项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统计了新闻论坛2600万条发帖,发现样本里四分之一的“恶评”来自从未发布过此类内容的用户,而负面情绪和论坛里不友善的氛围会显著增加这些用户发表恶评实施网暴的概率。
法学教授罗翔认为,人们容易对他人进行道德谴责的原因是,“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甚至可以掩盖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
更多时候,我们对于新闻当事人的想象,正是我们自身困境的投射。需要明确区分的是,当我们批评“特权”时,我们是追求“公平”,还是因为“享受特权的不是我”;当我们指责“吊牌姐”,是真的在帮商家挽回损失,还是觉得相比于“羊毛党”,自己消费能力更强。
网络舆论的珍贵之处在于,作为社情民意的“实时晴雨表”,它让更多普通民众拥有了便捷的表达途径。无论是“油罐车”事件中对食品安全底线的维护,还是广西“亮证威胁”风波中对滥用公权力的质疑,面对社会公共事务,网络舆论的理性监督搭建起群众与治理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要警惕的是,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也让极端表达的传播变得成本低廉。基于算法的信息推送机制,让这些能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极端意见有了更多曝光机会。“恐惧”“悲伤”“愤怒”更容易驱动群体共情,也更容易构成谣言和八卦滋生的土壤。
社交媒体不断模糊着公共讨论和私人话题的界限,当网友习惯用放大镜去审视私德,“道德围猎”的目标正从公众人物延伸至普通人。网络对个体经历的放大,时常会让人们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仿佛远方一个陌生人微小的“瑕疵”,就会影响到屏幕外我们的现实利益,仿佛只有攻击这个瑕疵才是“正义”的。
但这种“正义”并无实际意义,即使我们通过辱骂一位顾客,让他剪下了商品吊牌,真实的获益者也并不存在,真实的伤害却发生了。网暴受害者即使身在家中,也难以逃离网络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在“最快女护士”相关报道的评论区,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是,“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很多人都能同时享有”。这种“共情”式的表达,在“乌烟瘴气”的论战中显得格外珍贵。就像在“吊牌事件”当事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中,很多网友贴出自己没摘吊牌的玩偶、衣物,帮当事人解释,不摘吊牌并不是为了退货,有人是真的忘了摘,有人把吊牌当作“官方正品”的证明,有人是为了纪念那个送礼物的人。
这更接近正义的模样。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正义”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个人的情感和欲望服从理智的统率,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控制较坏的部分,做到自身秩序井然,进而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吊牌事件”发生后,销售商品的企业向公众证实了公益寻亲吊牌的真实性,还赠送了当事人一套全新的滑雪服和帽子作为保留吊牌的答谢。商家解释,品牌设立寻亲吊牌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能带着吊牌到达偏僻的山庄和村落,“也许未来3年、5年、10年,真的会有一个小朋友因为这个吊牌找到了回家的路”。
真实是对谣言最好的反击。在当事人的社交账号里,对她“恶语相向”的网友大多销声匿迹,不少拿着“道德大棒”想要展开新一轮“论战”的网友也扑了个空。与其匿名谩骂“惩罚”一个陌生人,不如摘下所谓“正义”的面具,直面自己的道德瑕疵,用行动创造一个人人共享正义的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