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对AI答案中植入的隐形广告,须给出明确的“治理答案”。这既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推动AI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给AI广告戴上“监管笼头”,确保AI广告真实、规范、透明,才能为用户构建一个清朗、诚信、有序的AI生态。
■李英锋
当你打开AI软件,询问“哪个品牌的扫地机器人性价比最高”“生成一个旅游攻略”……大概率会默认得到的是基于全网数据的客观分析与中立推荐,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你看到的“首位推荐”“高度好评”,或许并非算法自然筛选的结果,而是商家付费定制的定向广告。记者调查发现,一种名为“GEO推广”的新型内容营销服务正借助生成式AI平台快速兴起。(据11月24日《扬子晚报》报道)
GEO推广,即生成式引擎优化,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优化内容策略,让AI“认可”并进行推荐,从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广告植入。目前,GEO推广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些服务商甚至宣称,只需数千元就能让品牌信息在AI问答中占据优先展示位,实现“低成本、高曝光”的营销效果。
要警惕的是,GEO推广的泛滥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法律风险。《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但GEO推广往往将广告内容悄悄地融入AI生成的答案中,未明确标注“广告”或“推广”字样,逾越了法律红线,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服务商通过技术手段释放虚假不实信息,人为干预AI推荐结果,对用户形成了欺骗误导,则构成虚假宣传;如果AI推荐结果压低竞品曝光率、提升自家或委托商家的品牌排名,则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妨碍了公平竞争。同时,隐蔽的AI广告推广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真实信息告知义务,会干扰消费者对AI答案的判断和选择。
用户选择AI助手,是相信它能提供相对客观的信息。当这种信任被商业信息“暗算”,受损的不仅是用户权益,更是整个AI行业的公信力。
之前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引发巨大争议,在这一教训面前,将GEO推广纳入治理范围有其必要性。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将GEO推广纳入互联网广告管理范畴,制定明确的AI广告标识规范,强制标注商业内容尤其是付费推广内容属性,醒目区分广告与自然答案。考虑到AI生成内容的特殊性,还须制定专门的AI广告识别标准,给监管治理、企业自律和用户监督提供明确依据。
AI平台应主动承担信息甄别责任,避免技术沦为商业操控的工具。通过优化算法模型,提高对广告内容的识别能力,及时屏蔽违规推广信息;公开商业推广算法基础逻辑(非技术秘密部分),接受监管审计,防止算法被滥用;设置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选项,保障用户的控制权。同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共享信息。
对于广告投放者而言,诚信经营、合法推广是基本准则。应摒弃通过隐蔽手段获取流量的短视行为,转而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对AI答案中植入的隐形广告,须给出明确的“治理答案”。这既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推动AI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给AI广告戴上“监管笼头”,确保AI广告真实、规范、透明,才能为用户构建一个清朗、诚信、有序的AI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