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剧目《屠夫》反思战争带给全人类的灾难,警示和平年代的人们应“如山猫般警惕战争屠夫”,亮点涌现,备受好评。
1946年,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普列瑟斯、德国剧作家乌尔利希·贝希尔在纽约合作完成了三幕悲喜剧剧本《屠夫》,展现了法西斯屠刀下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悲悯反思与和平追求。北京人艺2005版《屠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经典之作。在当时的演出中,70多岁高龄的老艺术家朱旭先生诙谐演绎50岁上下的老头伯克勒,用荒诞喜剧演绎战争的残酷与世事的动荡,以黑色幽默抚慰着记忆的悲痛与时代的创伤。他的“要像山猫一样的警惕,这样我们才能安静和平地、和平安静地玩牌”对白,表演浑然天成,让人从小人物口中深切地体会到生活的真理。
此次的复排版《屠夫》让经典在传承中焕发新光彩。不同于此前传统的封闭场景,2025版《屠夫》采用开放式的舞美设计。剧中,急促的汽笛声划破了维也纳的夜空,巨型老式蒸汽火车喘着粗气,拖着两节车厢,从舞台深处驶来。庞大森冷、左奔右突的火车,是充满隐喻的舞台装置,带来强烈的压迫感。它将观众瞬间带入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人们心中阴云密布的恐惧氛围中。火车的两节车厢,时而是伯克勒家橱窗里摆着猪头的肉铺,时而是载运士兵的火车,时而又是残忍血腥、堆满尸骸的集中营,每次场景的切换都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表现不同的时间轴和叙事场景。广场、街道、肉铺及下雨等场景亦虚亦实,构建出独特心灵空间。火车代表着不同可能性,既能拉来敌人、酿成毁灭,也能去往远方、升腾希望。此外,火车还暗喻时光流逝,暗合剧情的时间跨度。舞台深处刺耳的火车鸣笛声,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警笛。
剧中人物伯克勒是被德国占领下的维也纳城中一名肉铺老板,作品以伯克勒一家及其朋友的命运,说明战争面前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幸存者。忠厚耿直、高大有力的“玉面屠夫”伯克勒作为被验明正身的“纯种雅利安人”,是个在纳粹当局统治下境遇稍好的普通人。但他的犹太牌友被迫流亡美国,老友赫尔曼也因一场与纳粹党徒的殴斗而被抓去集中营打死,狂热加入纳粹冲锋队的儿子汉斯与其决裂并死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些事实都指向了故事的内核:无人可以避免受到战争的波及。
2025版演出更加凸显剧作的讽刺色彩。剧尾处,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就在大众欢庆之时,却有一位从精神病院跑出的“希特勒”闯进伯克勒家中。伯克勒这位屠夫与酷似“希特勒”的精神病人同时出现在舞台之上,一位从事屠宰以养家糊口,另一个则代表着自诩吃素却把整个世界卷入战火的战争狂人,更是为祸众生、罪孽深重的真屠夫,两者构成一种镜像式的互文反讽。
该版演出阵容集结20多位中青年演员,他们从北京人艺保存的1982年《屠夫》演出说明书、舞美设计图和老艺术家郑榕先生密密匝匝手写的排演本中充分汲取滋养,让表演经受住观众的检验。演员金汉塑造的伯克勒孔武威猛、至刚至阳。演员张瀚生为巡官古里奇注入了善良与温暖,让战乱中的底层人物更具人情味。根据来自德国曼海姆民族剧院的德文剧本,剧中党卫队军官格施特纳首次以女性形象出现并由北京人艺2022级表演学员培训班成员周情云出演,机车上嚣张的女上司对汉斯的暧昧纠缠也强化了汉斯的困境,让人物更加复杂和丰富。
此次展演活动,通过惠民演出、线上演播等多种形式吸引各地观众观看。22部剧目中有《抗战中的文艺》《钱塘浩歌》《龙隐居》《延水谣》等5部话剧,其中《屠夫》富于国际视野。廿载两版《屠夫》,从沉稳持重转向新锐灵动。然而,新版“屠夫”的人物塑造略显用力过猛,全程情绪激昂、大义凛然,而父子等对手戏尚显生涩。此外,每次转场都靠火车,略显频繁或重复。有些转场可以尝试强化手风琴、管风琴的主调门,穿插德语歌曲或《蓝色多瑙河》《友谊地久天长》等曲目。话剧是综合艺术,舞台美术是为戏服务,必须和表演、灯光、音乐等所有元素紧密配合,共同讲好故事。
(作者:何美,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