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嘉梁
10月底,北京市昌平区举办“新质变·续无限 城市更新迈新季”活动,聚焦“产业跃升、骑行友好、青年创变”等主题,展现产业升级、青年赋能与可持续发展多方面成果,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始建于明朝景泰元年的永安城是昌平的前身。为赓续古城文脉,昌平区围绕“永安坊”这一历史主线,系统梳理空间资源和文物古迹,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规划打造1条景观休闲廊道、1个城市活力街区、4个历史再现节点、5个城市特色节点,再现古城轮廓与历史记忆。
作为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和北京的科教大区,昌平区城市化起步较早,老旧小区较多、工业遗存丰富,居民对城市更新的需求较为迫切。昌平区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54个,惠及居民超过7万户。
北京市昌平区内共有41所高校及分校区,其中包括14所“双一流”大学。今年,昌平区以“校城融合”为纽带,邀请青年力量参与到“昌更常新”实践提案活动中。聚焦昌平老城和沙河高教园两处代表性空间,面向首都高校学生广泛征集城市更新与改造的创新提案,邀请8个优秀提案团队进行展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
在实践中,昌平区形成“主动策划+规划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专业支撑”的特色实施路径,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等6个项目获评北京市“最佳实践”案例。
南口镇与马池口镇,是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创新双核”。昌平区联合清华大学打造清华南口国重基地,承接清华大学新组建的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5个参照国重管理的重点实验室,构建“保护—重构—共生”实施路径。
“我们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三师联动’的专业力量,全面推进居住空间改善、产业空间转型与公共空间提质。”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昌平城市共创中心已吸纳140余家成员单位,涵盖金融、设计、科技、商服等领域,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项目对接会、经验分享座谈会等活动,统筹各类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搭建起各方沟通协作的桥梁。昌平还组建起城市更新智库团队,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清华同衡等专业力量提供“城市体检”。通过城市更新训练营,发布“街励”计划,吸引众多设计师及社会创意团队参与其中,让城市进化源于民智、惠于民生。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6日 02版)
[ 责编: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