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家连锁麻辣烫店的豆芽标出28.8元/斤的售价,引发网友热议。记者调查发现,在称重计价、荤素同价的模式下,不止豆芽,藕片、金针菇等其他素菜也被标以类似高价。而且,商家还会利用50克计重、左位效应等手法玩转消费心理,让不少消费者直呼“麻辣烫越来越贵了”。
明明没拿多少 结账咋这么多钱?
两个海带结、两段冻玉米、两块豆腐、两片藕、两片红薯、两个魔芋结,记者拿着这些食材到收银台称重结账。“23.3元。”服务员收款同时送上小票,上面印着单价79.8(元/千克)、数量0.292(千克)、总价23.3(元)。店里挂着的公示牌显示:“自选汤煮食材均一价,39.9元/500克。”
记者选的全是素菜,每样都不多,最后煮完了,滤掉汤底,只有浅浅的一碗。这是很多消费者在麻辣烫店消费时,都会遭遇的情境,“明明拿的时候没感觉有多少,怎么一结账那么多钱?”
荤素同价、素菜泡水 金针菇卖出牛肉价
在麻辣烫和麻辣香锅市场,称重计价也有两种不同的模式,荤素区分和荤素同价。在很多麻辣烫和麻辣香锅门店的社交媒体上,老板们将荤素同价的优势解释为替顾客着想,节约时间、避免烧脑、性价比高等。
素菜以藕片为例,现在麻辣烫门店选择的商用清水藕片,在网购平台一般卖1元/500克,宽粉也是大约1元/500克。商用甜糯玉米段,一般是2元/500克,金针菇价格类似,也是2元/500克。
很多消费者发现,商家喜欢把藕片、豆腐、宽粉、贡菜、莴笋、木耳等素菜泡在水里。商家的理由是避免食材氧化,但这些食材吸水后重量迅速上升,客观上让消费者掉入压秤陷阱。
在同一家店,记者又选了没泡在水里的生菜、肥牛、鱼片、鸡胸肉,有菜有肉营养搭配更合理,结账价格13.64元,比纯素的豆腐、藕片等组合还便宜。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很多消费者发帖交流经验,容易吸水的豆腐、木耳等素菜建议少选,一定要选就轻微抖动沥沥水。
在荤素同价的店铺,消费者全部选用荤菜,商家也很难亏本。网购商用肥牛卷,价格约15元/500克,商用嫩牛肉片,价格相似。商用免浆黑鱼片,约12元/500克。毛肚也是约15元/500克,扇贝肉稍贵,约18元/500克。有连锁企业招商经理透露,企业自有供货体系比商家自行采购更便宜。
在有些单价稍低的店铺,会加收汤底钱。
以为是斤,实际是两 “50克”小字暗藏猫腻
“3.28元/50克,荤素同价。”50克,也就是一两,价格换算成消费者更熟悉的斤,便是32.8元/斤。近来,50克这种容易让消费者陷入换算迷雾的计量单位,从零食界进入餐饮界。很多消费者都在社交媒体感慨:“大大的X.XX,小小的50克,等结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记者找到一份餐饮培训课件,其中明确推荐麻辣烫店使用“50克”或“两”计量,突出标注“低价”,弱化计量和金钱单位,可以让消费者“看到价格一时算不明白,迷迷糊糊吃完就走了”。
江苏省消保委相关人士曾对媒体表示,普通消费者往往会忽视计量单位上的差异,又或者因为标识过小难以辨认,从而在选购时产生误解。商家这种通过转化单位的标价行为,实际上混淆了大众认知。
据行业内的分析报告,麻辣烫门店的成本构成中,食材成本占比最大(32%至38%),接下来是人力成本、租金装修、能耗费用,还有一些隐性成本如设备折旧、营销广告等。在连锁品牌的招商手册中,会标明加盟费、保证金、设备费用、品牌使用费、首批食材底料采购费等。根据地域不同,开店所需一次性投入有差异。后续食材采购如果依靠企业自有体系,能比店铺自行采购便宜约15%。
麻辣烫品牌招商经理老郑对最近“麻辣烫刺客”的新闻也很关注,他认为被刺伤的很可能是新客,初进麻辣烫店,豆皮丸子没点几样就三四十块钱,所以被惊到了。他认为麻辣烫店要努力用口味留住客人,“我自己也吃,只有觉得好吃的店,我才会当回头客。”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