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庞华玮
随着2026年3月31日最后期限的临近,中国1300多只、总规模超5.6万亿元的ETF市场,正迎来一场全面的“更名大考”。
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修订版基金业务办理指南,明确要求ETF扩位简称统一采用“投资标的核心要素 + ETF ”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所有存量产品须在明年3月31日前完成更名。
这一被业内称为“ETF简称规范”的新政,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因命名混乱导致的投资者识别困难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规范不仅是命名方式的调整,更是行业竞争逻辑的根本转变:从依赖“名称红利”转向依靠“品牌实力”,从抢占简称转向综合运营能力的比拼。随着先发优势弱化、品牌效应凸显,市场集中度预计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的格局或将加速形成。同时,可能带来新一轮ETF降费潮。
新规:从“匿名”到“具名”
距离2026年3月31日仅剩4个多月,全市场近1300多只ETF产品正迎接一场“正名之战”。
11月19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修订版《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业务指南第1号——业务办理》《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业务指南第1号——相关业务办理》(以下简称“新规”),明确要求,ETF基金扩位简称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存量ETF基金扩位简称必须包含基金管理人,需要在2026年3月31日之前完成产品更名。
简单来说,就是在明年一季度前,所有的ETF场内的简称都要包含基金公司的简称。
新规发布后,部分ETF已启动更名。
比如,大成基金公告,自2025年11月24日起,深证成长4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代码:159906)场内简称由“深成长龙头ETF”变更为“深成长ETF大成”。
而一些基金公司行动更快。今年以来,包括易方达、华夏、嘉实、广发、南方、景顺长城、招商等基金公司已对旗下部分ETF简称变更。
比如,今年1月,易方达基金已在业内率先大批量调整旗下17只ETF简称,2月又批量变更了旗下8只ETF简称,统一按“标的指数+ETF+易方达”的命名规则进行调整。目前易方达基金旗下已有近70只ETF简称中加入了管理人名称。
“规范命名使ETF产品指向更明确,有助于降低投资者识别成本,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
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指出,“基金行业对此次ETF命名新规呈现‘先主动试点、后全面铺开’的特征,以易方达、华夏、嘉实为代表的头部机构率先试点,其后中型及中小型基金公司陆续跟进,形成‘全面铺开’态势。”
竞争从“先发优势”转向“品牌深耕”
新规实施前,ETF简称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催生了激烈的“名称抢注”现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过去ETF的一大先发优势是抢注“指数名称+ETF”的名称。
例如,沪深交易所各有一只“沪深300ETF”,仅交易所和代码不同,一只是华泰柏瑞基金旗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沪深300ETF(510300.SH),另一只是嘉实基金旗下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沪深300ETF(159919.SZ),仅从简称上令投资者难以辨别。
在ETF行业,谁都想“先占坑”。比如,2024年9月,首批10只A500ETF发行的时候,各家基金公司都想要“A500ETF”这个简称。10家基金公司申请,给谁呢?
“以往热门简称如‘A500ETF’需通过微信群抽签分配,”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全市场同一简称只能有沪、深市各一只。”
新规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不用抽签了,以后所有ETF都带管理人后缀,清楚标明是哪个基金公司的产品。”
业内共识是,新规要求ETF基金扩位简称包含基金管理人,使产品身份一目了然,降低投资者误判和筛选成本。
“本次新规的出台主要是基于解决近年来同质化ETF后发取名困难的问题,未来统一命名规范后有助于ETF业务更便利地开展。”一家深圳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指出,“此前ETF命名体系中,沪深交易所由于可以同名,可能导致不同细分指数跟踪的ETF名称相同,但走势大不相同。新规实施后,大家名称一致,仅后缀不同,减少了投资者筛选的成本。”
但同时,ETF的品牌运营变得更加重要。
“没有名称红利后,如何引导客户信任自家ETF系列,变成了重中之重,对于品牌较弱的公司,其优势产品也可能被强势品牌反超。”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说。
托合江也持同样观点,“命名规则的统一,使投资者能快速识别产品的管理人,品牌声誉与历史业绩成为核心决策依据。头部机构凭借先发优势、规模效应具备竞争优势。”
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均认为,新规利好大公司。
“新规利好大型基金公司。当投资者能够清晰识别管理人后,会更倾向于选择规模大、流动性好、品牌信誉高的头部产品。”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其认为,新规实施之后投资人的投资行为会反而会变得理性,因为投资人转而看规模和流动性,而这正是ETF生态圈良性循环的根基。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预测,“这次新规可能推动ETF业务头部化,规模向头部集中,最终形成如易方达与华夏的双强格局。”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华夏基金ETF规模为8986亿元,易方达基金为8327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华泰柏瑞基金5893亿元。而南方、嘉实均超3000亿元,广发、国泰、富国、博时、华宝等基金公司均超2000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头部公司为攻城略地,很可能祭出“低费率”这一利器,尤其在宽基指数领域,可能引发新一轮全面降费潮。比如,易方达基金的ETF业务很早就开始打“低费率”牌。
“头部公司的品牌效应非常强,而且一定是主打全部低费率。”一位公募人士感叹,ETF更名新规可能带来ETF新一轮降费潮。
而对于在ETF产品中处于第二三梯队的中型基金公司而言,行业ETF的特色标签将变得很重要。
业内人士指,“中型基金公司与其在宽基赛道硬碰硬,不如深耕行业或主题ETF,打造鲜明的特色标签,如科技、消费、ESG等,以此吸引特定领域的投资者。”
基金公司更名策略考量
面对ETF更名要求,记者发现,基金公司的策略并非“一刀切”,而是呈现出“先冷后热”、分批进行的特征。
“对ETF更名,我们将积极响应跟进。”一家深圳基金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公司整体将采用分批更名的策略,有节奏地进行。其中,对于存量规模较大的产品可能考虑后批更名,以减少对持有客户的影响。”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安排上ETF更名。”一家上海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此前该公司已有一部分ETF产品已更名,即后缀加上了公司的品牌,但目前还有一部分的产品没有更名,“因为本身辨识度比较高,没有那么迫切的更名需求”。
“之后ETF产品是整体一起更名,还是分批更名,因为规则刚刚发下来,公司还没有完全确定。并且截止日期是明年3月份,所以我们也没有那么着急。”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许多公司选择分批更名。优先调整冷门或业绩平淡的产品,以测试市场反应和系统衔接;对于规模大、交易活跃的热门产品,则可能稍晚调整,以减少对现有持有人的交易习惯造成的冲击。
而对于ETF简称更名的成本,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介绍,“主要在于相关营销材料需统一调整名称,整体影响不大。”
托合江进一步分析,从实际操作来看,此次更名主要涉及基金名称、证券简称及公告文件的更新。其中,显性成本集中于法律、运营与信息披露环节。而隐形成本包括基金公司需同步更新TA系统、销售平台、APP、官网、行情接口、指数供应商对接等数十个系统模块,涉及系统改造、IT开发。
“实施挑战并非成本本身,而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全链条系统更新,交易终端、行情软件、量化策略参数需要同步更新,如果无法匹配,可能触发错误交易。”托合江说。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