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1月24日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专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案例。
红河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李国民介绍,“十四五”以来,红河州着力从四个方面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的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牢牢守住“绿水青山”。红河州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制定出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保护法律法规,全州共划分115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618.75平方千米,占全州面积的23.68%;建成自然保护地38处,占全州面积的9.2%。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276.88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168.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6.7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0%。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0平方公里,完成矿山修复治理图斑1214个,修复治理面积1854.96公顷。守住了红河州的绿水青山,为转化为“金山银山”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启动开远解化50万吨合成氨及下游项目退城入园,加快推进泸西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建设,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135亿元,增长12.3%。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红河州被列为全省唯一林业碳汇试点州。红河“风光储”一体化基地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绿色能源装机占比由“十三五”末的67.38%提升至76.98%。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发展再制造产业。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红河州始终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州政府所在地蒙自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左右。红河州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率从78.6%提升至92.9%;南盘江干流、红河流域国控省控断面基本达到优良水体;异龙湖水质COD从2021年的64.2㎎/L下降至今年10月的33.5㎎/L。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十三五”末的33.5%提升到66.6%。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一是推进“阿者科”计划。当地政府与高校合作,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村民通过民居、梯田、服务等方式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家家有收入,年年能分红。从2018年以来,阿者科村接待国内外游客26.63万人(次),共计分红682.5万元,户均分红5.31万元。2024年,阿者科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二是打造梯田产业品牌。《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规程》成为我国首个稻鱼鸭综合种养领域的国家行业标准获批立项。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订单式收购农产品,推出红米酒、红米饼、红米茶等10余个红米系列产品,推动梯田红米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三是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客栈266家,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间接带动10000余人。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