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由浙江大学牵头在《自然》发表的《A skin-permeable polymer for non-invasive transdermal insulin delivery》研究成果,第一次提出通过一种皮肤渗透性高分子——聚[2-(N-氧化物-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简称OP),成功实现胰岛素无创透皮给药。其胰岛素键合物(OP-I)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表现出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当的降糖疗效。
人类皮肤角质层是隔绝外界物质的第一道屏障,厚度只有10微米,角质细胞与脂质有序排列形成致密结构,仅允许少数特定结构的小分子穿透。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申有青教授团队发现一种两性离子聚合物OP,在肿瘤组织中具有出众的渗透性。
经反复实验证实,OP在皮肤上也具有高渗透性,打破“大分子”无法透过皮肤屏障的常规认知。申有青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如鸿教授团队、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陈荣军教授团队展开系统研究。
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人类皮肤形成从表面的酸性微环境到内部中性环境的天然pH梯度,OP正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特性,通过动态调整自身带电形态,沿着皮肤结构巧妙渗透。浙江大学团队将OP与胰岛素化学偶联,构建出键合物OP-I。进入活性表皮层及真皮层后,OP-I沿细胞膜表面发生“跳跃式移动(hopping)”,有效避开细胞内酶的降解。这种“跳跃递送”透过深层皮肤后,最终经真皮层淋巴管进入人体循环,实现胰岛素的全身递送。
“我们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结合自由能计算,从原子层面阐明这一‘适配皮肤生理pH梯度的智能递药机制’。”周如鸿教授说。
目前,该机制已成功拓展至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治疗性蛋白、单克隆抗体及siRNA等多类物质的递送,为生物大分子无损透皮给药开辟全新的研究方向。
OP-I经皮给药后的降糖效果。浙江大学/供图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