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载于11月25日《湖南日报》04版。
在看似无垠的金色沙海深处,竟藏着一个绿洲连片、碧波荡漾、瓜果飘香的生机世界。
这里年均降雨量仅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每年35℃以上的高温天气超过百天。这就是吐鲁番——一个沙漠与绿洲共舞的奇迹之地。
这片被酷热与干旱主宰的“火洲”,何以焕发如此生机?答案,就藏在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坎儿井中。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被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如大地血脉,将天山雪水悄然输往千里之外的干涸之地。
十月深秋,《楹联中国行》栏目组踏足新疆吐鲁番,亲睹坎儿井之神奇,寻访一副百余年前林则徐题赠友人黄冕的楹联,更解读一段二人同贬新疆、共治水利、泽被苍生的珍贵往事。
西塞论心,患难知己
自吐鲁番西行,穿越茫茫戈壁后,眼前豁然开朗——托克逊县城绿树成荫、流水潺潺,这正是当年黄冕督垦之地。在托克逊烽燧展览馆内的黄冕生平事迹陈列室,林公的这副楹联赫然在目:
西塞论心亲旧雨;
东山转眼起停云。
托克逊县委办史志科科长王云,为我们开启这段尘封的记忆。
托克逊烽燧展览馆。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硝烟未尽,两位故交的人生轨迹奇迹般地交汇于新疆。
黄冕(1795—1870),湖南长沙县人,弱冠之年即任两淮盐运使,办理漕运赈务,深得陶澍与林则徐赏识。清光绪年间的《漕河泾志》在卷一《水利》中记载:“道光十六年,上海知县黄冕奉林则徐命开挖蒲汇塘、肇嘉浜、李漎泾和新泾等河道。”
之后,两人的官场各有际遇。直至1842年,黄冕因浙江抗英战事失利,受牵连被遣戍新疆;而虎门销烟、奋力抗英的林则徐,也被朝廷以“在粤不能德威并用”“广东营务废弛”之名,“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3年,林则徐在戍所重逢旧属黄冕,二人畅谈“塞上屯田水利、中外地形、南北水土之胜,往往至夜分始散”。他们并辔同行,无视风沙扑面,不叹仕途坎坷,全心谋划屯田水利大计。这段边塞共患难的经历,让二人从同僚之谊升华为知己之交。
黄冕雕像。1845年正月,得知林则徐奉命往新疆各地勘办垦务,黄冕特意从驻地赶至呼图壁迎接。此时的黄冕,已因“佐治水利有功,赦还”,只是手头的督垦事务未完而暂留新疆。他随林则徐巡察至托克逊时,为祝贺挚友结束流放,林则徐特意写下这副十四字楹联相赠。
东山寄怀,水利丰碑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这副楹联的价值,早已超越私人情谊,承载着传统士大夫身处逆境而不改的家国情怀。
王云解读道:“‘西塞’指代被贬谪的新疆;‘论心’二字,表达了他们无话不谈的精神共鸣;‘旧雨’语出杜甫《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原指旧时宾客遇雨仍会赴约,后借指共患难的老友。上联的意思是说:两人在边疆互诉心声,结为共患难的知己,一同度过了难忘岁月。”
“下联中的‘东山’化用东晋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与上联一西一东形成地理方位呼应,更暗合‘贬谪’与‘复用’的境遇对比。”王云继续解读下联深意:“‘转眼’一词既点明相处时光短暂,也隐喻人生境遇的无常与潜在转机;‘停云’取自陶渊明《停云·并序》:‘停云,思亲友也’,既呼应‘旧雨’的意象,又藏着林则徐对友人的惦念。下联既表达了对黄冕获召归乡、即将东山再起的欣喜,更寄托着林则徐自身渴望被朝廷起用、重返抗敌前线的壮志豪情。”
王云(左)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解联。这份情怀,绝非纸上空谈,而是化作了两人在边疆大地上的躬身实践。
吐鲁番盆地北倚博格达山,西靠喀拉乌成山,夏季融雪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丰沛水源。当地干旱酷热,蒸发量大,而坎儿井通过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百姓在雪水潜流处寻源,每隔一段距离开凿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依地势高低在井底连通暗渠,暗渠出水口则与地面渠道连接,灌溉良田,滋润万物。
坎儿井示意图。《托克逊县志》记载,林则徐与黄冕动员屯垦官兵与当地群众,以伊拉湖原有坎儿井为范本,新挖16道坎儿井,时称“帕夏里克坎儿孜”(皇家坎儿井)。在官方示范下,民间纷纷效仿。黄冕通过税收抽资、官员富户捐输、发动农民出力等多渠道筹措,使这项耗工时、利长久的工程得以圆满完成。
坎儿井挖掘场景还原。至验收时,黄冕督垦的伊拉里克地区(今托克逊县伊拉湖镇)的坎儿井增加到60多条,11.1万亩荒漠化为沃野,成为林则徐南疆履勘中成效最显著的垦区。他们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被百姓尊称为“林公井”或“黄大老爷渠”。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在楹联后附有近百字题跋,详述交往始末,特别指出黄冕“已荷赐还”却因垦务未完而坚守岗位。这份获赦后仍恪尽职守的担当,正是其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回望此联与二人经历,王云评价:“这副楹联,联语文雅凝练,题跋平实详尽,既反映时代风云,又寄托匡世雄心,是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实写照,堪称清代楹联中‘金石声与风云气’兼具的典范。”
情系湘疆,薪火相传
自林则徐与黄冕在新疆垦荒治水始,三湘大地便与天山南北结下不解之缘。这位堪称“初代援疆人”的湖南士子黄冕,为湘疆情谊写下温暖序章。
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历史的因缘往往环环相扣。黄冕遇赦返乡后,曾延请左宗棠为其家庭教师;而林则徐晚年告老还乡时,途经长沙,与当时还是布衣秀才的左宗棠“湘江夜话”,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悉数交付,更殷切寄望:“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二十余年后,左宗棠不负所托,率军收复新疆,大力推行屯垦水利,延续林黄治疆初心。其部下杨昌浚“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的诗句,生动描绘湘人扎根新疆的盛况。
坎儿井鸟瞰图。这份历史的因缘,在新中国得到有力延续。湖南人王震率部驻疆开展大生产,一批批湖南儿女,包括众多女兵,将青春和一生奉献于此;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决策,湖南省于1998年派出第一批工作队进疆,对口支援吐鲁番市建设,截至2025年,湖南省已累计派出十批1363名干部人才来到吐鲁番盆地,接力培育的援疆品牌“红石榴”覆盖产业、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
从“毛医生”的亲切称呼,到湖南十八洞村与吐鲁番市新城西门村的“姐妹”情深,再到如今吐鲁番街头巷尾的“湘吐情”——这些跨越山河的温暖互动,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鲜活体现。
今天的托克逊县,打开水龙头便有自来水入户。王云感慨:“当‘东山起云’的个人期许,升华为‘湘疆同心’的集体实践,这副楹联便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它告诉我们:友情的至高境界是为共同理想并肩奋斗,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逆境、担当家国。”
【记者手记】寻一抹清凉的智慧
姚懿轩
坎儿井,虽名为“井”,实际上却是一条智慧之渠。古人打破“顺流而下”的常规,蜷身地下,在逼仄的坑道中,从需要用水的村庄向雪水源头反向掘进,让清泉避开烈日,滋养出千里绿洲。如今吐鲁番尚留存1108条坎儿井,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堪比黄河,何其壮哉!
而它的千年智慧,也在2024年获得了世界的回响——有着“地下水长城”之称的吐鲁番坎儿井,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宝贵财富。
维吾尔语中,“吐鲁番”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这盎然生机的背后,是一代代开拓者的接力付出。从坎儿井的无名工匠,到林则徐、黄冕等戍边先贤,再到今天的援疆建设者,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同一种精神:无论身处何地,坚持理想,用奋斗拼出个美好未来。
若你来到新疆,请一定要去看看坎儿井。当你触摸过冰凉渠壁,聆听了地下清泉的低语,便会读懂:这片土地最动人的,不只是一眼惊艳的风光,更是那穿越千年的智慧、坚韧与情怀,令人感怀,永志难忘。
点评嘉宾:王云
托克逊县委办史志科科长,主要从事托克逊党史和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编纂工作,主编出版《托克逊年鉴》,为县域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支边纪念馆、烽燧纪念馆等提供史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