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4期,总第947期),原题为《续写新历史的故宫年轻人》。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 编辑高雪梅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被称为‘国宝’,平凡而伟大的故宫人也是‘国宝’,是故宫博物院乃至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2025年9月15日,记者在故宫建福宫拍摄2026年《故宫日历》(金良快/摄)2025年9月,故宫出版了图录《献礼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故宫人”全家福》,将全院3000多名“故宫人”的照片按年龄排序、汇聚一书。器物部的耿宝昌位列第一,他出生于1922年7月,有古陶瓷鉴定“活字典”之称(注:2025年11月10日,耿宝昌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最后一位为人事处的李艾玲,出生于2002年10月,和耿宝昌相差整整80岁。所有人中,出生于1990年之后的超过700名。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被称为‘国宝’,平凡而伟大的故宫人也是‘国宝’,是故宫博物院乃至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在该书前言中,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这样评价。
六百年宫墙斑驳,见证岁月更迭;一百载院史沧桑,铭刻文脉传承。故宫是厚重的、历史悠久的,故宫又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是传承故宫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展示故宫活力的重要力量。
既老且新
“语音导览很有帮助,比自己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好太多了。”李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比如,东晋书法家王珣的行书作品《伯远帖》,语音介绍有100秒,涉及文物历史、艺术价值、细节亮点、作者背景等。
为故宫各大展览撰写语音导览内容,是故宫社会教育部教育导览组的重要工作,故宫可租借电子讲解器的导览内容,亦出自该团队。
故宫办公区分散于多处院落,社会教育部办公区位于南大库区域的一个小院,距离午门展厅直线距离不足百米,是离游客入口处最近的办公区之一;相比文物修复等偏研究型的“后端”工种,教育导览组的工作相对“前端”。
“帮助观众更好看懂展览——这件文物为什么放在这里?为什么挨着那件文物?内在逻辑是什么?——是我们团队的重要职责。”教育导览组副组长林德祺告诉本刊记者。
32岁的林德祺已在故宫工作6年。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曾公派赴欧洲学习,游览了欧洲多国的知名博物馆。硕士最后一学期,他在巴黎地铁上接到故宫的面试邀请电话后,当即回国,不久后被正式录用。那张2019年2月20日的地铁票作为他和故宫缘分的见证,被他小心翼翼保存至今,夹在手机壳内。
在林德祺心中,故宫的形象“既老且新”。老者,它拥有605年历史和100年建院史,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这里的建筑和文物需保持其原真性,修旧如旧;新者,故宫在不断与时俱进,推出新的公众教育模式、展览形式等。
2023年9月,林德祺(右)在故宫内参与博物馆直播活动林德祺的研究对象不是文物,而是观众,在他心里,故宫日均6万入院观众是很好的研究资源。“跟上时代步伐,聆听观众声音,与更多人产生积极有益的联系,这是博物馆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秘诀。”
进入故宫第三年时,林德祺提交了关于老年观众调查研究的科研项目申请,得到院领导重视,很快通过并立项。他和伙伴们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跟踪调查法等,了解老年观众在故宫的参观动机与体验,发现数字鸿沟对该群体造成明显不便:65%的老年观众由晚辈代买门票,仅有4%为自行线上购票,且绝大多数不会使用导览小程序。他建议,包括故宫在内的各博物馆充分关注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应服务。2024年,项目阶段性成果在学术期刊《博物馆管理》上发表。
近年来,故宫在年轻人群体中有了个新昵称“嬛球影城”。不少年轻观众身穿古装,在故宫内寻找电视剧《甄嬛传》经典场景的发生地,沉浸式还原剧情,如瓜尔佳氏雨中求救、甄嬛长街受辱、皇后被罚思过等。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故宫、甄嬛”词条,会出现大量“来故宫只办一件事#甄嬛传”“重生之我在故宫当嬛嬛”等配文照片。
这是当代年轻观众打开故宫的新方式,林德祺敏感察觉到这一动向,他和伙伴已将大学生观众群体、古装观众群体列为调研对象,进行一系列新的调研,如《故宫博物院大学生观众参观模式研究》《社交媒体中的博物馆古装观众再现——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等。“观众调研大有可为”。
林德祺对于中外观众逛博物馆方式的差异,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法国观众逛卢浮宫、奥赛博物馆,休闲感、松弛感很强。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为了去看某件文物,只为和朋友在馆内喝杯咖啡、聊聊天。”他观察到,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将逛博物馆当作一种日常休闲方式,去故宫冰窖餐厅吃碗香妃珍菌面、去角楼咖啡厅喝杯故宫文创咖啡,已成一股时尚新潮流。
有一次,在故宫的一处僻静院落里,林德祺看到2名年轻人背着手在悠闲散步,便上前和他们聊天。问及有何建议时,对方回答:“太和殿前的地面保持了原状,但不太平整,有点影响我们闲庭信步。”这个回答透露出极强松弛感,让林德祺颇为意外与惊喜。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故宫,一千个人能在故宫发现千面的自己——这是林德祺心中故宫的理想状态。
新鲜,情怀,生命
“新鲜—情怀—生命”,这是34岁故宫摄影师朱楷在不同阶段描述对故宫情感的关键词。
2025年11月,朱楷在故宫的文物摄影棚调试摄影器材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全国,钟表修复师王津一句“择一事终一生”的自述,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注脚,不仅王津意外成为网红,纪录片也成为故宫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应聘。朱楷便是其中的幸运儿。
朱楷出生于1991年,老家在古建筑资源丰富的山西运城,自小喜爱传统文化。2017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毕业,成功竞聘为故宫摄影师,现为数字与信息部摄影组副组长。
入职前,朱楷对故宫的印象是“一个必打卡的5A级景区”。来到故宫后,当他看到那些刻着某年敬造的砖石时,历史的可触摸感扑面而来,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的坚守与传承深深触动了他。
现在,他以“生命”一词形容对故宫的情感与认知:一则,他将自己融入故宫大家庭,愿将毕生奉献于此;二则,他视故宫为有生命的个体,“紫禁城六百年、故宫博物院百年,时间跨度远超普通人类寿命,但紫禁城会有下一个六百年,故宫博物院会有下一个百年、二百年……个人力量很小,要靠一代代故宫人以爱与守护之力,延续故宫的青春。”
故宫的春夏秋冬美景照片每年都火爆出圈,连故宫的猫也因萌照流传而拥有了众多粉丝。故宫摄影师是否每天都端着相机各处转悠,寻找各种角度为故宫拍美照?
“不不不。”朱楷连连摆手,希望《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帮忙澄清这一误解,“我们的核心职责是文物摄影。风景美照属于闲暇时间的个人创作。”
故宫共有100多万件馆藏文物,现有专职摄影师7人,他们每年承担为2万余件文物拍摄标准影像的任务,这些照片又被称为文物“证件照”。
通过故宫博物院官网或小程序,进入“数字文物库”,可查看15.3万余件文物的“证件照”。自2020年至今,用户在“数字文物库”累计检索超过1370万次,检索次数排名靠前的词语有:康熙、乾隆、雍正、青花、龙、玉、花、瓶等。
朱楷说,为保障文物安全,许多文物10年乃至20年才有一次被搬出库房的拍摄机会。因此,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摄影艺术呈现出文物的最佳状态,是摄影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他翻出手机相册,向本刊记者展示其最近拍摄的几件文物“证件照”。比如青玉碧玉双陆棋子,青白色、碧绿色棋子各有15个,传统拍摄多将棋子整齐排列,朱楷则将其摆成两军对垒、阵前致师(古代军事术语,意为战前挑战),画面呈现出浓浓的对弈之势。
朱楷拍摄的故宫馆藏文物青玉白玉双陆棋子“百年守护”大展中,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隔十年再次亮相,不少观众提前数小时排队,真正看画时间仅两三分钟,直呼“不过瘾”。其实,故宫摄影师早就为《清明上河图》拍摄了超高清版本的照片,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的官网或小程序上的“故宫名画记”查看,画面细节纤毫毕现。
“全景故宫”项目,是朱楷团队近年来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该项目通过全景摄影技术,打造“线上紫禁城”,由2000余张360度高清全景照片组成,观众可以足不出户云游故宫。在故宫的多款线上应用中,“全景故宫”年访问量超7000万次,位居第一。
有一年北京下大雪,许多观众因门票售罄无法入场亲见故宫雪景,故宫摄影师拍摄完雪景的全景照片,当天即上线,很快上了热搜。这让朱楷团队萌发了为“全景故宫”增加四季美景的灵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拍摄故宫大部分区域的四时景色,让人们能随时“云赏”故宫全季美景。
2022年,“全景故宫”入选“2022智慧旅游创新项目”;2023年,荣获“中国最美四季”全球营销活动“数字影像-交互影像类”优秀作品。
独门秘籍
当满屏的红色牡丹随着音乐热烈盛开,画面中央缓缓露出精美的大红牡丹纹雕漆盘,细节肌理栩栩如生,似乎触手可及,观众不禁发出了“哇噢”之声;站在一旁的故宫数字与信息部数字展示组组长张雨辰,也随即默念了一声“哇噢”。观众是因画面效果惊叹,张雨辰则是因观众认可而倍感欣慰。这是日前在“遇见你的故宫色”数字展前发生的一幕。
2025年6月,张雨辰(右一)在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为观众讲解“遇见你的故宫色”是“百年守护”大展的一部分,位于午门东雁翅楼展厅内,精选的6件具有不同典型色彩的文物,通过裸眼3D屏幕,进行数字化互动展示。张雨辰是该数字展团队的骨干成员,在开展前两个月里,他和伙伴们加班熬夜,只为呈现最佳展示效果。开展后,他连续一周前往展厅,收集观众的现场反应。
33岁的张雨辰是北京人,从小就爱逛故宫,尤爱故宫雪景。2014年自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故宫工作,最初的岗位是程序开发员。11年间,他见证了故宫在数字化道路上的迅猛发展,自己也随之快速成长。
故宫的数字化最早以二维影像采集为主,经历短暂的三维阶段,迅速发展至现在的人工智能阶段。
“我们的人工智能没有设计成问答模式,功能埋得很深。”张雨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并当场进行演示:进入故宫“数字文物库”页面,搜索“金瓯永固杯”,文字描述页面会出现金器、器皿、金杯等6个关键词,点击词语,即可搜索出具备该属性的所有文物,如“金器”共有375件、“金杯”共有11件。
“即便该文物的名称中没有‘金’字或者‘杯’字。”张雨辰强调,“人工智能也会识别出它们的内在关联性。”
此外就是颜色入口,点击和金瓯永固杯相关的金、黑、灰等色块,亦可搜索出具有该颜色的所有文物,如金色相关文物共有53863件。
这一强大功能源自故宫“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人工智能模块,于2023年上线,可大幅降低检索难度,更好满足普通人学习、研究、观赏文物的需求。
曾有艺术设计师向故宫工作人员反馈:“爱极了这个功能。”
当前,“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正在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展出,展期从2025年6月4日至2026年6月30日,面向大中小学生团体预约开放,其展示了故宫与马相关的500余件超高清文物影像数据,知识图谱、三维互动、沉浸式投影等前沿技术被应用其中。
大高玄殿数字馆于2024年开放,是故宫的第二个全数字化展馆空间,定位为故宫“数字文物库”的线下延伸,被称为故宫第三代展厅。
日前,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向媒体表示:“故宫积极探索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并且,在这些数字加工技术中,故宫有一些独门秘籍。”
如馆藏文物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故宫用激光三维测量将其形体准确扫描后,在数字环境里打上特定的光源,再用多个相机点位、很小间隔拍摄多张照片,其三维效果可呈现出和现实世界多角度观赏文物一样的效果,壶上的金属丝也会随着角度的不同、光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光泽。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如此之快,作为从业者的张雨辰直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张雨辰团队现有8人,其中,“90后”6人,“80后”2人,大家经常一起凑在电脑前,热烈讨论,激情碰撞,“这种活力满满的工作氛围让我非常享受”。
博物馆的数字化是当前国际博物馆界的热点议题。10月,由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太和论坛在北京召开,同步设置三个分论坛,其中之一为“博物馆‘文化+科技’国际论坛”,汇聚来自10个国家的博物馆界资深专家,探讨博物馆“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
张雨辰参加了这一分论坛,专家们的发言令他看到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新视角和新路径,收获满满。对于如何保持活力与创新,他的感悟是“多开放,多交流——个人如此,团队如此,故宫亦如此”。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百年诞辰。当天,张雨辰团队精心挑选了馆藏文物 “缂丝加绣三星图轴”的图片,制成电子贺卡,发布在线上应用“每日故宫”上。画面上福、禄、寿三星齐聚,点缀以山水、彩云、松树、桃树、仙鹤、梅花鹿,寓意吉祥美好。
“每日故宫”以日历形式每天推送一件故宫文物,通过高清细节图片、工艺背景解读和艺术化界面设计展现文化遗产。图片均来自朱楷团队的文物摄影,由张雨辰团队进行展示性转化,以数字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拿到《献礼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故宫人”全家福》时,林德祺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照片,出生于1993年6月的他位于全书第315页,和最后一位同事之间相隔的47页上有360位更年轻的同事。那一刻,他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故宫充满年轻与活力的力量源泉。
故宫诞辰当日,林德祺和同事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的天空,不由感慨:100年如白驹过隙,个体如此渺小。朱楷则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九宫格照片,每张照片均由故宫同一场景的黑白老照片和彩色新照片拼接而成,历史感和新气象同时扑面而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故宫博物院的历史由每一个故宫人共同书写,是所有故宫人共同的历史。
《百年故宫 再续新章》专题系列稿件
百岁故宫“庆生”记
红墙内,绿韵生
续写新历史的故宫年轻人
博物院的香港空间 :故宫走向全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