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
今年是茹志鹃诞辰100周年,茹志鹃,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女作家,以她独特的文学笔触记录了中国的社会变迁与心灵历程。她的作品如同岁月沉淀的旧书,每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知识与感悟。从《百合花》到《剪辑错了的故事》,从接受茅盾指导到扶持青年作家、培养女儿王安忆,茹志鹃的文学生涯构成了一幅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微缩图景。
一本本旧书,蕴藏了一个普通人内心的无限宇宙,而一位优秀作家的旧作,则承载着时代的文化记忆与文脉传承。我们重新打开茹志鹃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重温经典,更是为了探寻其中蕴含的永恒文学价值,以及那些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的艺术光芒。百合花盛开在历史的褶皱处,静谧而坚韧。
茹志鹃一家人合影 作者供图1 清新隽永的初绽
1958年3月,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延河》杂志发表,宛如一朵清丽的花朵,在当时的文坛悄然绽放。这篇仅六千字的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却避开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聚焦于前沿包扎所里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文工团员“我”之间发生的平凡故事。
茹志鹃的创作选择体现了她独特的艺术眼光,她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百合花》中,茹志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她非凡的艺术功力,通讯员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菊花,新媳妇那床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通讯员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破洞,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作品主题。茅盾对此赞不绝口,称《百合花》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小说中,人性之美在战争的阴霾下熠熠生辉。小通讯员的腼腆质朴与新媳妇的羞涩真诚,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卷。茹志鹃通过精妙的艺术构思,让一场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充满了诗意。
《百合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还在于它突破了当时常见的条条框框,为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提供了新的风格可能。说明了表现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这种清新俊逸的风格,使《百合花》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奠定了茹志鹃在文坛的地位。
茅盾珍档中的茅盾眉批《百合花》一页 桐乡市档案馆存
2 剪辑错了的故事
如果说《百合花》代表了茹志鹃前期的创作风格,那么发表于1979年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则展现了她后期创作的重大转变。这篇小说被誉为“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从政治、社会层面上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
经历时间的洗礼,茹志鹃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这种深沉的反思在《剪辑错了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片段巧妙剪辑在一起,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历史的荒谬与曲折。
这一时期她的创作更加注重形式创新,开始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借鉴现代文学技巧,大胆地进行文体实验。《剪辑错了的故事》成为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的先驱者,引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小说、诗歌、话剧的文体变革。这种创新精神体现了一位真正艺术家的勇气与远见。她运用了对比强烈的叙事结构,通过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深思。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作品的历史反思深度。小说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歌颂,而是勇敢地深入历史深处,探寻经验教训。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手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藏
3 生生不息的文学接力
茹志鹃的文学生涯中,茅盾的发现与提携起到了关键作用。1958年,茅盾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其中对茹志鹃的《百合花》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茅盾的认可不仅使《百合花》广为流传,也为茹志鹃在文坛站稳脚跟提供了重要支持。
茹志鹃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她不仅在创作上精益求精,也将茅盾的文学精神传承给下一代作家,其中对青年时期的铁凝的扶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铁凝作为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成长离不开茹志鹃这样的文坛前辈的发现与扶持。1978年,铁凝创作了小说《夜路》,被人推荐给了茹志鹃。茹志鹃将《夜路》推荐发表在《上海文艺》当年第5期的头条上,并为小说撰写了一篇评论《读铁凝的〈夜路〉之后》,对这篇小说给予极大的肯定,这也是国内第一篇铁凝小说的评论,这种代际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连续性。
文学传承不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学精神与创作态度的延续。从茅盾到茹志鹃,再到铁凝,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文学传承链条。每一位作家都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从前辈那里汲取营养,又为后辈提供指导,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文学生态。这种传承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坛的优良传统,也是文学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茹志鹃在其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她既是茅盾文学思想的继承者,又是年轻一代作家的引路人。
茹志鹃作品《百合花》早期书影 作者供图4 母女之间的文学情感
在茹志鹃的文学生涯中,她与女儿王安忆的母女文学情缘成为中国文坛一段佳话。作为母亲,茹志鹃不仅给予王安忆生命,更为她开启了文学之门。在茹志鹃的引导下,王安忆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
茹志鹃对王安忆的文学启蒙是潜移默化的。成长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王安忆自幼便接触到丰富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茹志鹃的文学理念和创作经验,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交流,无形地影响着王安忆的文学观的形成。这种文学上的母女对话,在她们合著的《母女同游美利坚》中有着生动的体现。书中茹志鹃描写密西西比河的黄昏,联想到邬桥的雾”,而王安忆则回应道“但这里没有历史的叹息”。这两代人的不同感受,恰恰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历史记忆和审美视角。王安忆代表作《长恨歌》,更是继承了茹志鹃对细节的敏感和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挖掘。王琦瑶对旗袍织锦的考究,与《百合花》中新媳妇“细细缝补”的场景有着明显的美学亲缘关系。茹志鹃善于通过生活细节折射时代变迁的创作方法,在王安忆那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化。
这种文学家族的传承现象在中国文坛并不罕见,但茹志鹃与王安忆的特殊意义在于,她们见证了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坛的崛起与成熟。从茹志鹃到王安忆,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学技巧的传承,更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熟。她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章节。茹志鹃对王安忆的培养与引导,超越了简单的母女亲情,体现了一种文学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尊重各自创作个性的基础上的精神交流。
5 重温经典的故纸新痕
茹志鹃的创作生涯跨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阶段,从革命文学到新时期文学,她的作品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人们内心世界的波动。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她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使她的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无论是《百合花》中那条印有百合花的被子,还是《剪辑错了的故事》中的时空交错,都体现了她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她极具创新精神与勇气。在改革开放初期,她以《剪辑错了的故事》引领了小说文体变革的浪潮,尝试新的叙事技巧和表达方式。这种创新精神使得她的创作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茹志鹃的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她继承了茅盾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声。她的创作既是革命文学的升华,又是反思文学的起点,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站在茹志鹃百年诞辰的历史节点,回望她的文学人生,我们仿佛看到一株倔强生长的百合,在历史的褶皱中悄然绽放,散发出持久而淡雅的芬芳。从《百合花》到《剪辑错了的故事》,从革命叙事到历史反思,茹志鹃的文学世界丰富而深邃,既承载着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也映射着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
茹志鹃的作品历久弥新,持续为当代读者提供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她那些藏在旧书页中的智慧火花,穿越时空,照亮着我们今天的文学道路和人生思考。重读茹志鹃,不仅是对一位文学前辈的纪念,更是对一种文学精神的呼唤和传承。茹志鹃那植根于人民生活、坚守于艺术本体的创作态度,愈发显得珍贵。她的文学遗产,如百合花般纯洁高尚,将继续滋养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先生百年,百合常开。茹志鹃和她的文学,将永远定格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史册中,鲜活而永恒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