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聚烯烃人)
11月20日,衢州星传聚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百吨级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项目备案获批!
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1182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201824万元,新增用地约129.665亩。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计划总投资10594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948万元,新增用地约81.305亩,建设形成年产200吨超支化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的生产能力。拟开工时间2025年12月,拟建成时间2028年12月。
项目历程
2024年11月29日,衢州星传全球首套年产3万吨超支化聚烯烃弹性体(H-POE)工业化装置在龙游县开工建设,该装置以自主研发的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为核心支撑,为催化剂的规模化应用搭建了核心场景。
2025年2月14日,龙游县与杭州星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举行百吨超支化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项目签约仪式。
2025年6月,星传新材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此次融资由衢州产投领投,老股东中金资本、浙大友创持续追加投资,九智资本、产业方等共同参与投资。
7月22日,衢州星传新材料有限公司的3万吨/年超支化聚烯烃弹性体(H-POE)工业化装置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公用工房、中心控制室、现场机柜间和变配电所四大装置全部顺利封顶,为后续设备安装和试车奠定基础。预计2025年度建成。
11月6日,杭州星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星传),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青岛海控集团、诚合资管。
延伸阅读:POE催化剂国产化突破
POE是乙烯与高碳α-烯烃(1-辛烯为主)的无规共聚物,其“橡胶弹性+塑料加工性”的独特性能,完全依赖催化剂对聚合过程的精准控制。与传统Ziegler-Natta催化剂相比,POE专用催化剂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高共聚活性、精准链结构调控、高温稳定性,而茂金属催化剂是目前唯一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的技术体系。
1. 主流技术路线:茂金属催化剂的三类细分形态
茂金属催化剂以IVB族过渡金属(钛、锆)为核心,搭配环戊二烯类配体,通过配体结构设计实现性能调控,主要分为三类:
非桥联茂金属催化剂:呈“三明治”结构,双环戊二烯基自由旋转,催化活性高但立体选择性差,仅适用于低牌号POE生产,目前应用占比不足10%。
桥联型茂金属催化剂:通过硅桥或碳桥固定双环结构,限制配体旋转,可精准控制聚合物立构规整性,埃克森美孚的EXACT™系列POE即采用此类催化剂,1-辛烯插入率可达15%-20%。
限定几何构型催化剂(CGC):以单环戊二烯基搭配胺基桥联,活性中心一侧开阔、一侧封闭,既能容纳大体积α-烯烃插入,又能控制分子量分布,是高端POE生产的“黄金标准”。陶氏化学的CGC催化剂可使1-辛烯插入率突破25%,产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至-60℃,适配光伏胶膜严苛需求。
2. 催化体系协同:主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双人舞”
POE催化效率的发挥,需主催化剂与助催化剂协同作用:
主催化剂决定聚合选择性,如陶氏的二烷基硅桥环戊二烯基叔丁基胺钛催化剂,可精准调控软硬段比例;
助催化剂负责活化活性中心,甲基铝氧烷(MAO)是主流选择,但传统MAO制备成本高、稳定性差。浙江智英开发的Zyneson™助催化剂,可与Vemetsol™茂金属1:1等量活化,替代昂贵MAO,催化效率提升40%。
长期以来,国内POE催化剂完全依赖进口,2023年前进口依存度超95%。但近年来,产学研协同攻坚下,多条自主技术路线实现突破,形成“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工业化落地”的完整链条。
1. 高校与科研机构:基础技术的“源头创新”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攻克茂金属催化剂核心合成技术,开发的催化剂体系在岱山中试基地实现稳定运行,1-辛烯插入率达18%,产品雾度低于5%,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浙江大学:创新串级聚合技术,采用“聚乙烯大单体+乙烯/α-烯烃共聚”路线,开发的梳状结构POE(CPOE)催化剂体系,使产品熔点提升至125℃,低温韧性较商用产品提升20%。
2. 企业主导:产业化催化剂的“工程化突破”
浙江智英: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Vemetsol™茂金属催化剂,搭配Zyneson™助催化剂,在120-150℃高温溶液聚合中保持活性,共聚单体插入率超18%,其工艺包通过国家级验证,支撑浙石化40万吨/年POE装置建设,单线产能达10万吨级 。
万华化学:开发双核茂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催化效率达2.5×10⁶mol/(g·h),比肩埃克森美孚同类产品,支撑蓬莱基地20万吨POE投产,二期40万吨项目预计2025年末建成,届时总产能将达60万吨。
茂名石化:采用自主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剂与梯度控温工艺,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控制在1.5-2.0,产品一致性达国际标准,5万吨/年装置聚焦光伏级与汽车级POE,原料自给率超90%。
衢州星传:H-POE是超支化聚烯烃弹性体(Hyperbranched Polyolefin Elastomer)的英文简写,是一种新型的POE产品。工艺技术由浙江星传新材料公司(浙江大学傅智盛团队)开发,采用溶液法乙烯均聚工艺,通过自主研发的后过渡镍系高效催化剂,以乙烯为单一原料制备而成,不依赖α-烯烃和茂金属催化剂。
3. 技术特征:国产催化剂的“差异化优势”
国产催化剂突破并非简单仿制,而是结合国内需求形成特色路径:
低成本化:浙江智英以B(C₆F₅)₃替代部分MAO,助催化剂成本降低30%;
原料适配:万华催化剂适配自主生产的1-辛烯(纯度99.6%),实现“原料-催化剂-产品”闭环;
功能定制:针对光伏胶膜需求,开发交联速率提升14倍的专用催化剂,交联剂用量减少50%。
素材来源 | 高性能树脂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