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番财经 郑亦久
阿里在短短一个月里,上演了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喜迎太子回宫”戏码。
十月刚刚把夸克扶上台,打造所谓的“C计划”,让其推出AI助手功能,成为阿里AI的C端入口。仅仅不到一个月,“C计划”似乎就宣告变数。
11月17日,阿里又让千问以“集团级入口”的名义重新登场。这样的节奏变化更像是一场临时换将的仓促操作。表面上其实已经存在已久的千问突然“回宫”,背后无疑暴露出阿里内部对AI入口归属的不确定与焦虑。
严格来说千问本身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新产品,它只是已经推出超过两年的通义千问App换皮后的再登场。
它如今的声量自然是来自阿里的又一次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而非产品自身在用户端跑出的势能。模型能力固然重要,但在当下“模型趋同、体验同质”的现实里,一个AI助手要想成为稳定的入口,靠的不是技术堆叠,而是在产品体验上建立习惯与心智。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阿里至今没有解释:千问、夸克和几乎又同时出现的蚂蚁集团旗下的灵光到底各自处在何种位置。毕竟不论用什么话术去包装,三者本质上其实都是基于大模型的Chatbot产品,并且底层模型能力也都多少使用到了千问大模型。可以说即便面对同门兄弟,千问也并未展示任何天然优势。
千问APP截图因此,千问在真正参与外部竞争之前,它的首要任务不是对标ChatGPT,也不是和豆包、元宝短兵相接,而是必须先在阿里的内部生态里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力。
只有当千问真正压过夸克、甩开灵光、稳住用户心智时,它才有资格谈向外竞争。
否则,一切“回宫”的叙事都只是表面热闹。
01 千问为什么突然“回宫”?
千问的突然回归并不是因为它在一夜之间变得多么强大,而是阿里在内部最终做出了一个判断:必须有一款以集团之名对外亮相的“旗舰级AI助手”。
在夸克推出“C计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千问就以“免费版ChatGPT”、“国民级助手”等更高位的叙事重新亮相,并被明确写入阿里的AI三层架构——底层算力、中层大模型、最上层由千问代表的C端应用。
这种重新分工,显然更多还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决策。
从外部报道来看,阿里内部过去一年一直在摇摆:到底要不要专门做一个Chatbot类应用,还是让AI能力“融入所有产品”?之前关于阿里AI战略的报道中都提到,阿里一度更强调通义模型对外开放、赋能生态,把重心放在云、模型和B端方案上。
ChatGPT持续带来的全球用户心智变化,以及国内豆包、元宝等产品迅速站稳“AI入口”的态势,让阿里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自有Chatbot,阿里在C端AI入口的牌桌上始终处在缺位的位置,即便基础模型再强,也无法让普通消费者有所感知。
很难说夸克之前的表现有多糟糕,但显然在阿里高层看来也远称不上亮眼。它的用户规模大、产品节奏快,却始终带着浓重的浏览器和工具基因。用户愿意用它搜索、查资料、整理文档、使用网盘,却很难自然而然地把它当成“日常操作系统”。
壹娱观察在《夸克的“狡兔三窟”》一文分析中也提到,其过于臃肿的产品属性,其实很难让人真实的分辨清楚到底用户是因为它的AI在用它,还是纯粹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具有AI属性的网盘、浏览器在用。根据不少读者和网友的反馈,显然后者明显占据了上风。
更现实的去看,灵活的夸克可以在短期内成为一个突破口,但过强的工具属性却很难被包装成“阿里集团的AI门面”。
多条产品线并行下注之后,阿里最终还是选择了把资源和叙事收束到一个统一品牌之下。
在这种背景下,千问以更高的战略定位强行接手,实质上是一次内部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入口归属从夸克手里收回,交给一个可以直接挂在集团AI战略之上的名字。
再看千问,早早推出的通义千问过去并不成功,留存、声量甚至远不如AI六小龙,但它有一个夸克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天生就是“通义大模型”的延伸,更容易被包装成阿里钦定的官方AI入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阿里承诺的3800亿AI投入、Qwen开源矩阵、云上算力一起讲成一套完整的AI故事。
从目前所展示出得能力来看,千问目前展现出的功能——对话生成、多模态理解、任务编排——都在主流大模型助手的能力区间之内,并未展现出明显“碾压式”的差异化。
Qwen3-Max模型本身可能足够强,但“模型即产品”的想象在现实当中并没有自动成立。
图源:LMArena排行榜阿里过去在社交、内容等ToC领域屡战屡败,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残酷的事实:强技术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强产品。
千问这次回归,本质上是阿里在入口之争中做出的一个象征性选择,但问题是这并不代表其就已经毫无异义的获得了胜利,毕竟就算是看惯了宫斗戏码的我们,也都知道“太子”的日子大多数时候并不一定过的特别舒心。
02 千问真正的对手是内部的“亲兄表弟”
如果说千问要在阿里真正“回宫”,它首先面对的不是外部竞争,而是内部必须先干掉的两个角色:夸克与灵光。
阿里内部的入口冲突,比与外部竞品的竞争更激烈,也更现实。
夸克是直接的“亲兄”。
无论是不是把它算作真正的AI产品,它都已经坐拥了亿级用户,有更成熟的产品形态,也有更清晰的使用场景。问题不在于夸克做得差,而在于它不够纯粹。对阿里来说,它太工具化、功能也太混杂,太难承载集团级的叙事。但用户不看叙事,只看是否好用。
千问想要真正取代夸克,必须在用户体验上对夸克产生压倒性优势。
尤其是在AI Chatbot这个类型其实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刚上线一周的千问实际上还处在一种持续补课的状态中,遑论对自家同类产品形成明显产品优势。
而现在的夸克搜索旁边,“千问”二字赫然在目,夸克显然成为某种“流量奶妈”。
灵光则是“表弟”。
它来自蚂蚁体系,定位是全模态的小应用生成器,天然与支付宝的小程序生态结合。
这意味着灵光在服务编排和任务处理上,反而比千问更贴近现实生活场景。
阿里集团现在把千问放在更高的位置,但普通人是否会自然形成“搜索用夸克、聊天用千问、做事用灵光”的使用方式?如果出现这种使用场景分裂,千问所谓的“入口地位”在逻辑上就站不住脚。
当然如果硬要说,或许千问最大的优势可能最终还是会落在资源调配上。毕竟其目前打出的口号是“免费用、随时用”。随着用户规模扩大,算力资源吃紧后,在那个时候可能才是真正区分谁是“亲儿子”的时间点。
再一点便是营销层面,从豆包到Kimi以及元宝,不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的AI产品想要真正达成一定的用户认知和使用基础,烧钱投流几乎都是必经之路。因此,随着产品迭代稳定之后,阿里显然还会大笔投入为其推广拉新。这些资源大概是夸克和灵光无法享受的。
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腾讯元宝广告根据《科创板日报》24日的报道,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但就像之前所说,千问并不是全新产品,因此这一下载量到底是历史累计,还是从零算起,大概也很难有人会真正厘清。
与此同时,灵光也在高喊着自己四天下载破百万、首周下载增速超越ChatGPT的战绩,可谓火药味依旧。
但是,对于国内的AI应用来说,难点显然不是让人尝鲜,关键还是长期留存,毕竟每个AI助手都声称要帮人干活,但问题在于到底有没有这么多人有活需要用到AI,这大概也是课题之一。
不过这始终无法掩盖阿里内部的矛盾:它需要一个能代表集团统一叙事的AI入口,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迟滞,以及生态结构决定了其入口天然是分散的。
千问要想真正完成“回宫”,必须先解决夸克的用户心智问题和灵光的场景竞争问题,否则它仍然只是被资源推上台的“太子”,对普通用户而言,其实并解决不了什么新的问题。
最终的问题是,千问凭什么就一定能成功?
那就要看千问能否做到夸克各种尝试都做不到的事。阿里的模型能力很强,但模型强从来不等于产品强。ChatGPT到目前为止已经能够压制Google的Gemini也证明了这一点,入口不是被喊出来而是用户自己选择的。
可以说千问当下真正的挑战,距离对标ChatGPT实在还太过遥远,它是否能先在阿里内部建立绝对优势。只有在内部彻底胜出,它才谈得上向外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