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25日,《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5年版)》在国家疾控局官网发布。为适应新阶段包虫病防治工作需要,新版方案在《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9年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到2030年,全部流行县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主要引起患者肝、肺、脑、骨等部位的病变。这是人畜共患病,终宿主为犬科、猫科等食肉动物。人类接触被虫卵污染的土壤、草地及物品,食用污染的食物和水,易被感染患病。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区,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
新版方案将包虫病流行县防治阶段分为未达疫情控制、疫情控制、传播控制、传播阻断和消除5个阶段,细化各阶段的核心指标与判定依据。同时,方案对传染源控制、患者查治和救助、中间宿主控制等工作进一步细化说明。
方案提到,包虫病监测体系将持续完善。到2025年,50%以上的流行县达到疫情控制标准。2030年,全部流行县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