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奥斯卡官方公布的 35 部动画长片参评名单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并未出现。出品方明确表示未提交报名申请,美国影评人 Matt Neglia 也证实了这一点。消息一出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有人认为“魔童”无需奥斯卡背书,它已经足够优秀;也有人感到惋惜,觉得好的作品理应被推上更大的舞台,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动画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奥斯卡的全球影响力。作为好莱坞工业体系下最具声望的电影奖项,奥斯卡拥有巨大的传播效应。入围意味着票房加持,意味着海外市场的更多窗口,也意味着国际媒体的聚焦。从传播价值的角度,《哪吒 2》若能参评,确实有机会让更多非亚洲观众认识中国动画的发展水平。这种“登上更大舞台”的期待,源自一种希望中国故事走得更远的热情。
然而,艺术的价值从来不能只靠奖项衡量。奥斯卡是一种体系,不是全部世界。它的评审机制、文化语境、审美偏好,都深深植根于美国主流电影工业。中国动画近年的崛起,正是建立在自身文化风格、叙事方式和艺术语言的自信之上。《大圣归来》《姜子牙》《深海》《长安三万里》……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正因为它们不依赖外部奖项赋予价值,而是通过本土文化的现代表达赢得观众。《哪吒 2》同样如此。它在国内票房、口碑、讨论度上的成绩,已经说明它是一部“被观众认可的作品”。这种认可,比任何奖项都更直接。我们希望世界了解中国动画,但这不意味着必须通过奥斯卡这一条路径。当中国观众和中国市场已经足够成熟,当作品本身拥有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奖项不再是唯一的指标。文化要真正走出去,靠的不是奖杯,而是作品自身的质量,以及持续稳定的创作生态。
从全球电影格局来看,各国对奥斯卡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奥斯卡也并非所有国家衡量电影价值的终极标准。法国一向以戛纳为最高荣誉,法国电影人常常强调“把故事讲给全世界听,但不一定要讲给奥斯卡听”。韩国电影《寄生虫》横扫奥斯卡,但其成就并不是从那一刻才开始。韩国电影工业在类型化、叙事力、制作水准上早已成熟,奥斯卡只是“锦上添花”。中国动画要走上更大的舞台,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文化输出,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进行的“考试式”参与。
如今,中国动画的观众审美更加多元,市场规模足以支撑大制作,创作者拥有更强的表达能力,奥斯卡是一个重要的舞台,但它不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最终答案,《哪吒2》并不需要通过某个特定奖项来定义自己。当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国内激起情感共鸣,在海外找到愿意理解它们的观众,中国动画的世界舞台自然会越来越广,无论它有没有去敲奥斯卡的大门。
看看新闻记者: 王成
编辑: 王成
责编: 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