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在合肥,科创基因已融入城市血脉。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产业加速集聚,一批“硬科技”企业如春笋般成长。然而,技术突破离不开金融赋能。安徽银行业以科技金融为笔墨,通过创新信贷模式、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实现从“融资”到“融智”的跃迁,为科创浪潮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点“知”成金,破局“轻资产”
在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一台名为“EndosCell术中手持显微镜”的设备静置于展台。它蕴藏着全球领先的精密光学技术,能在肿瘤切除手术中精准勾勒癌细胞边界,助力实现肿瘤精准切除,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在企业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工商银行合肥分行的金融支持成为重要“加速器”。
“在核心技术突破、产品即将推向市场的关键节点,工行率先为我们提供了1200万元的大额授信。”树突光学CEO沈来全感慨道,“这笔资金为产能提升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启动燃料’。”
金融支持并非一次性“输血”。2025年3月,基于企业多项核心专利,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辖属合肥分行创新服务模式,成功办理5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将“纸上专利”转化为“账上现金”。
工商银行合肥分行科技金融中心负责人徐鹏阐释背后逻辑:“服务科技型企业,关键在于‘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我们突破传统抵押物依赖,将评估重心聚焦于企业核心技术壁垒、市场前景和团队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工行与树突光学的合作已超越传统信贷关系。2025年初,双方签署“共同成长计划”,构建覆盖初创、成长、成熟等全阶段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在工行全方位支持下,公司发展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营收将从2024年的1829万元跃升至5000多万元。”沈来全如是说道。
树突光学案例是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深耕科技金融的生动缩影。截至2025年10月末,该分行科技贷款余额超11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40%,服务科技企业超1万户。
贷投联动,构建“生态圈”
视线转向安徽高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其展厅内,公司自主研发的谷物不完善粒快检仪凭借“火眼金睛”,精准辨识每一粒谷物品质。公司董事长武勇表示:“作为快速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徽商银行在关键时刻注入资金,提供高度契合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公司加速前行。”
武勇提及的资金支持始于2023年。当时,高哲信息正处于市场拓展与研发投入的加速阶段,需要更多流动资金支撑其高速成长。徽商银行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支行主动对接,量身定制“贷投批量联动”专属方案,迅速落地1000万元贷款,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哲信息仅是徽商银行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创沃土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不仅仅是提供贷款,更致力于构建一个与科技企业‘共同成长’的金融生态。”徽商银行科创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强化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通过“贷投批量联动”等模式,形成“贷款+外部直投”合力。目前,已联动合作投资机构为近670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超140亿元贷款支持,联动股权投资193.57亿元,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融资难题。
围绕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徽商银行完善产品矩阵——从“青创贷”扶持种子萌芽,到“知e贷”“科技人才贷”助力企业拔节,再到“技术改造贷”支持产业升级,创设了七大类产品体系。其中,省内首创的线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e贷”,实现了“银行自评估、企业零费用”,自推出以来审批额度已超12亿元。
从“纸面专利”到“账上资金”,从“技术攻坚”到“市场突围”,安徽银行业以全周期服务破解融资难题,与科创企业结为“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金融与科技的双向奔赴,正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芳玲王腾飞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