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秀丽的邕江畔晨跑。
▶市民在公园使用器材锻炼身体。■本报记者林显威/文 宋延康/图
清晨的邕江畔,微风轻轻拂过,丝丝凉意挡不住市民早起锻炼的脚步。转腰器、漫步机、太极揉推器……近日,大沙田滨江广场的健身路径里,67岁的邓国强熟练使用着公共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在渐渐清亮的晨光中,他与众多晨练者一起,构成了一幅南宁市民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生动缩影。
利用场地资源 推进构建“15分钟健身圈”
邓国强住在光明街,前往大沙田滨江广场,步行10来分钟就到了。只要不下雨,邓国强几乎每天都要走一趟。“江边环境好,设施完善,不仅可以使用健身器材锻炼,也可以沿江散步。”说着,邓国强大步走向不远处的健步道。
近年来,为解决市民“去哪健身”问题,南宁充分利用好邕江沿岸、生活小区、休闲公园、城市广场及城市“边角地”等区域场地资源,广泛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进一步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拓宽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径”。特别是依托“百里秀美邕江”建设,南宁在邕江沿岸拉起了一条由健步道串联起来、绵延数十公里的“全民健身带”,气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运动场地星罗棋布,各类健身场地、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邕江两岸都活跃着市民运动的身影,跑步、骑行、打球、跳舞,各得其乐。邓国强说:“以前基本上是在小区周边的道路散步,现在有了江岸这个风景秀丽的好去处,锻炼身体舒心多了。不只我喜欢去江边休闲健身,小孙子也乐意去。”实际上,邕江两岸丰富的体育场地资源只是南宁城市建设的亮点之一。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一个个设置在生活小区内的健身路径、商业街区里的健身场馆、休闲公园的健身广场,如繁星点缀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构建起更高水平的南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条件优化升级 “动员锻炼”变“主动健身”
“在南宁锻炼身体太便利了,我住的地方附近,骑电动自行车10来分钟就能找到锻炼身体的场地,有休闲公园,也有健身场馆。”家住百花岭路的韦磊说,今年初从外地回到南宁工作后,他很快就找到了休闲健身的快乐,凤岭儿童公园、埌东公园都是锻炼的好去处;在枫林路、高坡岭路能找到篮球、羽毛球等场馆,甚至还有匹克球场地;驱车10来分钟到邕江岸边、李宁体育园等,也能收获环境好、氛围浓厚的健身体验。“加上气候宜人,作为一名健身爱好者,在南宁是非常幸福的。”
据悉,“十四五”期间,南宁体育场地从1482.56万平方米增至2397.097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7平方米,投入11.81亿元建设南宁市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打造“百里秀美邕江”,建设健身步道163公里、亲水步道115公里、健身场地300余处。同时,整合闲置资源建设特色运动场面积地,建成口袋公园106个,建成体育公园10个。目前,南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6%。伴随着这些数据从文件中“跳”出,南宁的健身场地不断得到延伸和升级,越来越多市民融入常态化锻炼的行列,健康生活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注脚。
老一辈体育工作者陆兴南退出一线后,成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一分子,对于南宁近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感触颇深。“市民健身去处多、项目选择多元化,这几年南宁的全民健身氛围越来越好,离不开体育场地增加和升级带来的推动作用。”陆兴南说,南宁广泛建设完善体育场地,市民健身意识显著转变。“过去我们‘动员锻炼’,现在是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健身’。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成效。相信随着南宁体育场地条件的不断优化和赛事活动的丰富,市民将感受到更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