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同学迎来“院士飞行团”实地考察评审。
“你们给当地农户做过几次培训?”“阿姨请你们吃过几次饭作为答谢?”“请用重庆话给我们讲解油菜目前的生长阶段和注意事项。”
11月中旬的重庆已有寒意,但在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一场特殊的考核正在进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领衔的“院士飞行团”来到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对其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目前,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已进入全国赛阶段。在全国赛期间,由农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评审团实地考察了29个科技小院,并就科技小院面临的农业“热焦难”问题提供定制化指导方案。
从巴渝粮仓攻关到热带农废破局
2024年3月,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成立。据科技小院师生介绍,起初当地水稻种植品种杂乱、优质特色品种少,且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土壤地力衰退的问题。同时,水稻相关产业链路短,价值偏低。
“农户调研数据显示,稻田平均产量每亩533公斤,优质稻米率偏低。但从另一方面看,土地的增长潜力很大,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良种培优、良法种植和良品加工,让当地农户增产致富。”小院学生殷泷说。
为了实现目标,小院师生扎根当地,建立200亩试验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院基本构建了明月山粮油全产业链“三良一品”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不仅筛选出优质稻、健康稻、加工稻3大类水稻品种,还采用谷物质构重组技术生产慢糖优质的营养控糖主食低GI大米,提升产业链价值。
在飞行团考察期间,张福锁指出:“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是当地政府与种粮大户对小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共同带动更多的小农户进行水稻标准化生产。”小院与农业合作社合作,标准化生产技术共同辐射3万亩稻田。
以全国劳模蒋丽英创立的田中秧合作社为例,通过科技小院社会化服务的带动,托管农田单产提升至592公斤,带动60余户实现机械化种植。“过去我们种地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水稻亩产500公斤已经很了不起。经过小院学生的技术指导,现在我们合作社的2万亩稻田可以实现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每亩增产近20%,成本降低20%。”蒋丽英说。
除了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院士们还考察了海南东方有机循环利用科技小院,为打造海南岛区域性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出宝贵的指导建议。
赛制创新升级 评审更接地气
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的重要主题赛事,“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已成为连接产学研各界的桥梁。
院士飞行团是本届大赛的一项创新,这让赛事评比更“接地气”,评审可以更直观地听到、见到、感受到学生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成果,增加了评审的公信力。
参与了实地考察的科技小院师生,普遍拥有一个共同感受——评审的提问很犀利、很精准,不讲空话套话,不回避问题。“这片叶子的叶脉发黄,请你来诊断一下这是什么问题?”“请你把我们当成农户,现场给我们讲讲技术。”“你平时接触过多少农民?请马上说出你服务过的5个村民的名字。”
不少同学面对评审的“灵魂拷问”感到“压力山大”。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研究生李光达表示,飞行考察就像一场在田间地头的“论文盲审”,“通过这次特殊的考试,让我们有机会跟行业内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找到提升的空间,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表示,现阶段,科技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科技小院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科技小院都涌现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应该鼓励科技小院与全行业全产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催生出更多支撑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在飞行团考察期间,院士、专家评审不止一次提到,科技小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学界、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助力。作为三届大赛的支持方,今年,拼多多深度参与了赛事的评审调研,进一步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上半年,拼多多启动了“千亿扶持”计划,构建高质量电商生态,同时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优质农产品上行和高质量兴农人培养。
“科技小院是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金色纽带,也是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摇篮。只有让技术掌握在兴农人手上,让好货走出大山,乡村才能活起来。”拼多多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平台资源与科技小院智慧融合,让农业科技在村屯农家真正开花结果。” (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