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花样不断翻新,群众防不胜防。今年以来,静海警方创新推出“精准宣防”反诈模式,依托大数据分析锁定诈骗“易感人群”,截至目前已对6万余名高风险居民实施“一类一策、一人一案”的分类干预。从风险识别、预警推送到上门劝阻,构建起全链条、闭环式的反诈防线,有效降低了诈骗案件发生率。
科技赋能 精准锁定“易感人群”
“潜在受骗风险较高的人群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曾浏览过有诈骗风险的网站,或接听过疑似诈骗的推销电话。我们通过分析受害人群特征、诈骗手法演变等关键数据,构建了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昨日,公安静海分局反诈中心副大队长张钊玮介绍,“该模型不仅能识别‘谁可能被骗’,还能预测‘可能被什么骗’。”针对不同群体,警方实施差异化监测策略:对老年人群体,重点关注其是否曾购买保健品、接听推销电话或参与免费健康讲座;对中青年群体,则重点监测网络投资、购物、贷款等行为轨迹。
日前,团泊派出所社区民警窦占峰根据系统推送的高风险名单,发现天津仁爱学院的学生小李多次点击可疑链接、下载不明App,被系统标记为“刷单诈骗”高危人群,随即对小李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防工作。窦占峰表示:“预警信息帮助我们第一时间找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众,有效避免群众财产损失。”
量身定制 反诈宣传“因人施策”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静海警方推出“个性化定制”宣防方案。在独流镇,76岁的李奶奶因频繁接听保健品推销电话和多次参与讲座,被系统标记为“保健品诈骗”高风险人群。10月23日,独流派出所社区民警杨金鑫带领“古镇红枫”义警队员上门走访,讲解诈骗案例,并展示假冒“专家证书”、伪造“检测报告”等实物道具。“他们一讲,我全明白了。”李奶奶说,“以前以为推销员是热心人,现在才知道他们盯的是我的养老钱。”
此外,针对区内高校不同学生群体,民警还设计了差异化宣防方案:对容易陷入刷单诈骗的学生,重点讲解真实兼职诈骗案例;对网购退款防范意识较弱的学生,模拟电商客服诈骗场景;对热衷投资理财的学生,则以“金融顾问”身份揭秘骗局套路。学生小王表示:“现在一接到可疑电话,我立刻就能识别是不是诈骗。”
闭环守护 筑牢全民“防诈墙”
今年9月,系统监测到双塘镇的白先生频繁浏览投资理财网站,与多名“理财导师”保持联系,遂将其标记为“投资理财诈骗”极高风险人群。公安静海分局反诈中心民警李洪杰首次上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劝阻,白先生当时表示理解。然而,后续监测发现他仍与诈骗分子保持联系,公安静海分局立即启动二次干预程序。“那天我正要去银行取7万元,投资一个‘稳赚不赔’的项目。”白先生回忆,“关键时刻,李警官又来了。”经过第二次深入讲解,白先生彻底醒悟,避免了巨额资金损失。他说:“民警的执着让我特别感动。如今我成了反诈志愿者,要用亲身经历帮助更多人远离诈骗。”
据统计,自10月精准宣防模式运行以来,静海区已构建起智能化反诈防护网。天津仁爱学院诈骗警情同比下降30%;独流古镇老年人群体实现诈骗案件“零发生”;越来越多的群众从“被宣传者”转变为“反诈宣传者”。今年以来,静海区通过宣防劝阻,避免群众被骗资金高达1700余万元。
上一篇:拓展入境消费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