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莫兰
蝶豆花茶注入柠檬水瞬间由蓝变紫,芝士瀑布顺着熔岩吐司切口流淌,山野菌菇在土陶火锅里“咕嘟”沸腾升起白雾……这不是美食纪录片,而是年轻人手机里争相传播的“漂亮饭”视觉盛宴。在现代餐饮界,“漂亮饭”正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潮流。
所谓“漂亮饭”,是指在视觉上极具吸引力、造型精美的食物,有着“好看好吃还能‘晒’”的特质。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致餐饮,而是涵盖了不同档次和类型的餐饮品类,从高端餐厅到市井小店都能提供“漂亮饭”的属性。别致的灯光下,未动餐具,先“喂饱”手机,用精致的餐品、优雅的环境“打卡”朋友圈,成为许多年轻人出外就餐的“基本操作”和生活“必需品”。
数据证明了这一趋势的火爆程度。在图文社区平台上,#漂亮饭#相关词条浏览量高达上亿,讨论笔记超过200万条;短视频平台上,“漂亮饭”相关话题播放量直逼6亿次。
“漂亮饭”的兴起,背后有着深刻的消费逻辑。最重要的,是它满足了年轻人的三大核心需求:情绪价值、社交需求和身份认同构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寻找一些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漂亮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暂避烦恼、享受美好的机会。而相比普通卖相的食物,“漂亮饭”能提供的情绪价值更高,年轻人更愿意为它的高附加值买单。借助社交媒体,找到“漂亮饭”,分享自己的“漂亮饭”,年轻人之间的“社交货币”就此形成,可以传达审美品味和生活态度,寻找同频共振与身份认同。
然而当“漂亮饭”风靡一时,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流量,只注重梦幻的环境、精美的包装、别致的摆盘,却忽视了“食物是用来吃的”,根本顾不上口味改进与品质打磨。为维持“高颜值”,菜品装饰损耗、定制化餐具采购等隐性支出持续增加,有些商家甚至杀鸡取卵,直接挤压食材成本,数量、品质双双缩水。还有一些网红餐厅的空间装修、菜单设计、菜品风格盲目跟风,“你抄我,我抄你”,千店一面,极易引发审美疲劳。
社交媒体上,被吐槽“看着好看,吃着好淡”“形式大于内容”“眼睛饱了,肚子没饱”的餐厅不少,“拍照即巅峰,入口即失望”成为它们的通病。一位美食评论家在上海某网红餐厅就餐后,摇头苦笑道:“这味道配不上这造型。”
变味的“漂亮饭”,是用最贵的滤镜,喂最浅的味蕾;当滤镜褪去,我们才发现胃比眼睛更诚实。为追求出片效果,用人工色素替代天然色泽,用干冰烟雾掩盖食材本味,实则是对饮食文化的舍本逐末。一旦食物成为镜头的祭品,味蕾便成了沉默的旁观者;摆盘技巧超越烹饪技艺,餐厅便沦为临时摄影棚。
“颜值满分,味道零分”的结果就是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这些“中看不中吃”的餐厅跟某些网红打卡点一样,变成“次抛型”目的地。而“漂亮饭受害者联盟”等话题的出现,“居家低成本还原漂亮饭”攻略的流行,“好吃饭”等新词的崛起,以性价比著称的“穷鬼饭”大受欢迎,显示年轻人开始主动拆解消费主义的套路,探寻既好看又好吃还实惠的美食。
至此,餐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从“漂亮饭”向大众口味与质感并重的转变。这场迭代的终点,绝非以“眼球经济”取代“味蕾经济”,而是以视觉为入口,以体验为纽带,最终回归食物的本真价值。
颜值与味蕾,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漂亮饭”不该是昙花一现的“视觉泡沫”,而是建立在味蕾的真诚满足与身体的健康滋养之上。中国传统美食中珍贵的“色、香、味”平衡智慧,正是二者完美兼顾的结晶。比如傣族菠萝手抓饭,用五色糯米饭与菠萝果肉自然交融,既呈现五彩缤纷的视觉冲击,又让米饭的香糯与水果的酸甜形成味觉共鸣。又如千年传承的“红卤上色、老卤入味”工艺,让卤味望之垂涎,香飘十里。这证明,真正的美食美学从来都是感官共生,而非对抗。
视觉是门票,味觉才是通行证。当流量退潮后,留下的不是滤镜碎片,而是一次全民级别的“味觉觉醒”:我们开始学会用舌头投票,用复购率惩罚谎言,用自制力赎回仪式感。下一次,当餐厅老板再想用蓝色汤汁+干冰+夸张菜名收割注意力时,请记得——舌头会记仇,钱包会出走。
市场不会一直为“好看”买单,但会一直为“好吃”复购。真正的高级感,不是把一盘西蓝花卖到198元,而是让198元的西蓝花对得起它的名字、产地、火候与食客的期待。想一直火下去,得是既能用眼睛“尝”出诗意,又能用舌头记住温度的菜。那些既能满足手机镜头,又能征服味蕾的餐饮体验,才能真正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成为穿越周期的长久赢家。
餐饮行业的未来,在于找回“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初心。只有当中看又中吃成为行业标准,“漂亮饭”才配叫“饭”,而不只是“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