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服务,让辖区居民更满意。
服务细化,老百姓的事件件有着落。本报记者 余晖 摄本报记者 苏 烽 余 晖 杨本才让
在社区中央的广场上,孩子欢快地嬉戏,老人则在一旁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11月12日,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黄河路南社区,迎面而来的是社区里温馨又祥和的幸福感。
早晨,一层薄薄的雪花飘落在窗台上,家住希望小区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战木忠望着窗外略显焦急,这天是缴纳2026年城乡医疗保险的最后一天。
这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原来是社区工作人员才让玛发来的消息。“阿姐,今天天气冷,医保的钱你手机转给我就行,不用再跑过来一趟。”这则消息让原本焦急的战木忠长舒一口气,她安心地把钱转给才让玛,并连忙道谢。
一事一办虽小,连着的却是民心民生。在黄河路南社区,像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细微处见证着基层服务的温度和力量。
黄河路南社区是一个拥有3379户9283人的超大社区,辖区居民主要以城镇居民为主。社区里的9名工作人员服务着6.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1个居民小区,要做到服务好辖区的每一户居民,背后是沉甸甸的民生责任。
“过去,很多居民不清楚社区是做什么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班玛措回忆:“吃‘闭门羹’、活动无人问津、反馈的问题石沉大海……那时,我们心里也憋着一股劲,人手有限,但服务绝不能打折!”
班玛措坦言:“必须要改变传统‘跑断腿’的模式,向创新要效率。”于是,一场以服务好辖区居民,团结好党员干部群众,提升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的社区创新服务模式在黄河路南社区悄然展开。
改变,从凝聚合力开始。社区党支部以果洛州“一统领四推进”总体思路为指引,扎实推进“四联三卷”工作机制,将辖区内机关单位、物业公司、“两新”群体和普通居民全都联动起来。
社区事务不再是社区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各方参与的“大合唱”。在这曲合唱中,网格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领唱”角色。
有着11年社区工作经历的网格长钟凤敏,对自己负责的片区了如指掌。从班玛路到八一路,多少个小区、多少家单位商铺、多少户居民,她都一一记在心里。“这是最基本的工作,底数清了,服务才能精准到位。”她说。
钟凤敏的工作日志里,记满了社区的烟火气息:帮助捡纸箱的卞金兰寻找闲置纸箱补贴家用;为单亲妈妈高文萍对接就业培训,让她有机会去上海学一门手艺,为家庭寻找新希望;联合物业,及时响应居民报修——楼道灯不亮了、老旧小区下水堵了、暖气不热了……“一天处理五六件是常事,要把居民的小事当成我们的大事来办。”她朴素的话语,道出社区工作的真谛。
力量聚起来了,服务怎么精准送上门?社区打出“五亮”牌: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服务、亮评议。谁来服务、做什么、怎么做,一目了然;服务从“等你来”变成“我上门”。
战木忠家里,窗明几净,井井有条。社区工作人员不仅常来看望,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会坐下来陪她聊聊天、问问冷暖。
最让战木忠感到不一样的,是她不再是单向的“受助人”,而是社区的“共建者”——通过每月参与环境卫生打扫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她已攒下600多个社区积分。
“你看我这高压锅,就是用积分在社区‘积分超市’换的。”她笑着指给记者看,“洗衣粉、日用品,缺什么换什么。”话语间,流露出的不只是喜悦,更是一份“我能为大家做点事”的踏实与自豪。
成立“石榴籽”工作室凝聚起2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力量,将民族团结化为具体行动;推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清单》将服务细化为9类39项,清晰界定民政、社保、人居环境等各项职责,让居民的每件事都有了着落;还有社区“五彩阳光”志愿者服务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将温暖洒向各个角落……
从“摸不着门”到“服务上门”,从“旁观者”到“当家人”,再到一项项机制创新,到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黄河路南社区的探索与实践还在持续。
如今在黄河路南社区,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社区服务工作不再是纸上冷冰冰的材料数据,而是化为了居民眼前畅通的道路、邻里之间和睦的笑容,以及大家共同经营美好家园的那份参与感和获得感。
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心中温暖踏实的家。
下一篇:我国多颗卫星接连刷新宇宙认知纪录